近日,国考公告发布,明确将报考年龄从原来的35周岁以下,调整为38周岁以下。同时,对于明年的应届硕士、博士研究生报考年龄,放宽到43周岁以下。
这一话题迅速冲上热搜榜,引发很多网友关注。有网友说,“珍惜国家给的机会”,有网友说,“缓解了我35岁焦虑症”,还有网友说,“怕成为‘陪跑者’”。对此,我们该怎样看待这项政策,至少有以下几个信号可以捕捉领会。
信号一:这是结合延迟退休政策的顺应调整
好政策更需要与时俱进、动态调整,这样才能始终保持符合实际需求的生机活力。
考公年龄放宽最大的动因在于退休年龄的问题。根据《国务院关于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办法》,男、女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逐步延迟至63周岁和58周岁。退休年龄往后延迟了3年,那考公考编的年龄上限也增加3年,由35岁变为38岁,是不是很合理?
至于为什么要延迟退休,是因为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从新中国成立初的40岁左右提升至现在的78.6岁,快翻了一番。参加工作的年龄明显推迟了,自然上班的时间也要延长。考公年龄放宽与退休年龄延迟形成一种平衡衔接,这是科学严谨进行顶层设计的一种考量。往深了说,让劳动者的职业生命周期更加完整,也是对劳动权的一种应有保障。
信号二:这是破解“35岁门槛”现象的有效推动
80后怕失业,90后怕转岗,00后怕将来。中青年人苦“35岁门槛”久矣。35岁这条“线”是怎么来的?可能最早要追溯到1994年出台的《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80年代时,全国劳动力人口的平均年龄约为32岁,当时很合理。而如今已拉高到了39.72 岁,当然有些不合时宜了,所以要改。
与此同时,人们接受教育的时间也在不断延长,一些重点院校博士生毕业时可能年龄都超过30岁了,很容易因为“35岁门槛”压缩不少理想就业机会,甚至还会出现读书越久学历越高就业越吃亏的“反向”“倒挂”情况,这不利于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而且,如果年轻人想工作几年后转换跑道,“35岁门槛”就是绊脚石,这会促使年轻人趋于保守,加剧过度焦虑与无意义内卷,甚至不敢结婚生育,不敢创新创业,这无疑不利于社会发展。而国考公告象征性意义巨大,传递出破除“唯年龄论”,更加注重个人能力的积极信号,对各地省考、考事业编,以及社会各就业单位拆掉“35岁门槛”具有指引牌、风向标作用。
信号三:这是选人指标更加多元合理的时代转变
首先要明确,公务员考试是干啥的?简单来说,是选拔优秀人才从事综合管理、专业技术和行政执法工作,目的是为人民服务的,这是考公人员应有的觉悟。
公务员并不神秘,这只是一份编制、一个工作,那些“考公为当官”“上岸第一剑先斩意中人”等糟粕荒谬思想早该摒弃了,公务员只有秉公办事、为民造福的权力,没有任何其他特权。但公务员也并不容易考上,因为这是一个竞争激烈的赛道,它不仅需要具备很高的综合能力与素质,还需要考生对社会发展复杂问题有清晰认知、有实践经验、有高度责任心,这对于35岁以上考生来说,年龄并不是短板,反而是优势。
而且,公务员岗位多种多样,比如,政策制定需要深刻洞察,行政管理需要统筹协调,财务审计需要严谨细致,这些能力素质要有社会历练与岁月沉淀才更能具备,放宽年龄是给35岁以上群体“原地复活”的机会,让他们有机会证明自己能做得更好。当然,比如,警察等需要“精力充沛、随时待命”的岗位,年龄仍然要求很严,这也很合理,体现了因岗选人、人岗相宜的灵活性。
信号四:这是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民心举措
2024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中明确提到,保障平等就业权利。无止境延长或不限制年龄这不现实,这次提高年龄上限,旨在消除年龄这一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能够更好地促进社会流动渠道畅通,缓解就业形势严峻的社会压力。
放宽考公年龄限制,虽然有助于破解再就业难题,顺应规律、顺应发展、顺应民心,让更多个体有重燃希望、再战几年的资格条件。需要提醒的是,35岁以上群体对此不能有过高预期,进而盲目跟风加入考公大军。因为政策放宽并不代表着竞争就会变小,恰恰相反,其实这意味着范围更广泛、竞争压力更大,备考需要投入更大精力。可以预见的是,国家对编制数量控制会越来越严格,公务员队伍管理也会越来越严格,考公关乎重大人生规划抉择,考不上的是绝大多数,即便考上的,还要考虑自身的“体检关”,以及自己能否适应烦琐的日常事务,能否具有“从头干起”的勇气。
另外还有一些网友担心,将这么大年龄的人招录进公务员队伍,他们会不会抱着躺平、养老的心态,会不会导致上升没有空间、思想不好统一、人员不好管理,这有点杞人忧天。当前随着各项制度的愈发健全,“乱作为”管住了,而“不作为”“慢作为”等形式主义整治也越来越深入,大家都得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让工作在制度的轨道上平稳有序运行。
我国每一项政策的制定出台,都是经过无数人调查研究、征求意见、反复讨论才做出的决策,目的是促进人与事业的更好发展与进步,这是国家持续传达给每个人的信号,愿我们无论在哪个岗位,都要与国家同频共振,与时代同向同行。(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蔡相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