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地方在工作中片面追逐“大项目”“亮眼数据”,将精力过度倾注于表面光鲜的工程建设,却对群众身边的小区积水、路灯损坏等民生小事视而不见。这种倾向本质上是对工作重心的错位,民生工作从来不是次要选项,群众的急难愁盼才是衡量工作价值的核心标尺。若任由“形象工程”思维主导,只会让政策落实偏离为民服务的初衷,消解群众对发展的获得感。
真正的发展成效,终究要落到民生改善的实处。无论是城市建设还是基层治理,都应把民生细账摆在更突出位置。少一些对数据光鲜度的刻意追求,多一些对群众诉求的用心回应;少一些面子工程的虚功,多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实招。唯有锚定民生需求这个指南针,让每一项工作都与群众的柴米油盐、安危冷暖同频共振,才能让发展成果真正惠及万家,筑牢执政根基的民生底色。(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李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