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声丨私挖地下室的暗涌,冲击城市安全底线

2025年10月17日15:12

来源:大河网

近日,安徽霍山某小区业主私挖地下室导致楼房墙体开裂、地基受损的新闻引发关注。这已不是个例,从上海连体别墅“深坑别墅”到杭州小区“地下宫殿”,私挖地下室现象屡禁不绝。当业主的空间焦虑撞上公共安全的红线,我们必须追问:这不断向地下延伸的“私人版图”,究竟掏空了谁的安全根基?

私挖地下室的本质,是极端利己主义对公共安全的漠视。 涉事业主往往将私人产权无限放大,将承载数百户居民安全的建筑结构视为可随意改造的私人领地。这种行为的背后,是“我的房子我作主”的错误认知,更是对邻里安全、公共责任的彻底无视。当个人欲望突破法律红线,其性质已从装修违规异化为威胁公共安全的社会公害。

监管的“惰性循环”,纵容了野蛮开挖的暗流。 纵观多起案例,一个令人不安的模式反复出现:违规施工通常历经多日,动静不小,却总能“顺利”向下掘进数米,直至酿成显性危险,监管才被动介入。这种民不告官不究的监管后置,暴露的是基层治理中的被动与惰性。事前预警缺失、事中巡查乏力,将公共安全置于“不出事即可”的侥幸心理中。

违法成本的低廉,变相激励了这种冒险。 当前对违建的处理,多以“责令回填、恢复原状”为主。相较于动辄数十万的扩建收益,行政处罚往往显得不痛不痒。这种“查到了算我输,查不到稳赚”的成本收益错配,形成了恶劣的示范效应。当违规行为的代价远低于其带来的巨大利益,法规的威慑力便在实践中被悄然消解。

破解私挖地下室顽疾,需要重构治理逻辑。监管部门须变“被动响应”为“主动出击”,借助无人机巡查、大数据监测等技术手段,建立房屋装修全流程监管体系。更重要的是,必须大幅提升违法成本,引入信用惩戒、高额罚款乃至刑事责任,让违建者付出不能承受之痛。同时,完善有奖举报机制,激发社区共治的监督力量。

归根结底,每一栋建筑都是城市生命的有机组成。私挖地下室的行为,如同在城市肌体上肆意妄为,其破坏力远超个体范畴。守护我们共同的安全底线,需要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惩处,以及每一位公民对规则的敬畏。因为这不仅关乎一砖一瓦,更关乎生命不可承受之重。(西南石油大学 孙茗惠)

责编:孙华峰   编辑:赵地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