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42个国际盲人节之际,盲文版《无障碍中国地图》《触摸故宫珍宝》等系列出版物的发布,让视障群体得以用指尖丈量祖国疆域、触摸千年文明。那些 3D 滴胶勾勒的地理轮廓、凹凸点线还原的文物肌理,不仅是一份份出版物,更是社会为视障朋友搭建的“触觉窗口”——它打破了视觉的壁垒,让“看见”不再局限于双眼,更能通过指尖的感知,连接山河大地与文化根脉,这既是对特殊群体权益的尊重,更是社会文明向“无差别包容”迈进的生动注脚。
技术创新,为视障群体搭建“触摸世界”的桥梁。盲文版无障碍地图之所以能实现“一触了然”,离不开技术对细节的精准打磨:3D滴胶技术让地理轮廓立体可感,加厚耐磨的特种纸保障长期使用,不同类型的凸起符号清晰区分国界、海岸线与大洋——粗线条代表国界,断续线象征海岸线,交叉斜线勾勒南极洲轮廓,这些精心设计的“触觉语言”,将抽象的地理知识转化为可感知的实体。正如中国盲文出版社编辑殷梦岚所说,“沿着国界线能感受到祖国的范围广阔”,这种技术赋能,不仅消除了视障群体提升空间认知的障碍,更让他们得以亲手“触摸”祖国的幅员辽阔与世界的多元格局,让“心中有图、脑中有界”不再是奢望。
政策托底,为无障碍环境筑牢“平等参与”的基石。盲文版出版物的批量发行,并非孤立的公益行为,而是国家政策体系保障残障人士权益的具体体现。从《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的贯彻实施,到《马拉喀什条约》生效后为视障群体打开 “获取无障碍图书” 的大门;从全国1659个盲人阅览室的建立,到各级公共文化场馆免费提供无障碍服务,政策的温度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便利。更遑论导盲犬走进公共场所、盲文版药品说明书持续更新、“光明影院” 让视障人士 “看见” 电影魅力,这些举措环环相扣,构建起一套覆盖“文化获取、日常出行、生活服务”的无障碍保障网,让视障群体从“被动接受帮助”转向“主动平等参与”,真正感受到“被看见、被尊重”的社会关怀。
文化共享为视障群体点亮“精神共鸣”的灯火。无障碍出版物的价值,不止于 “传递信息”,更在于“连接文明”。《触摸故宫珍宝》用凹凸点线还原30余件文物原貌,《触摸<清明上河图>》让视障人士通过触觉与文字描述,在脑海中构想出“桥身如虹、市井热闹”的画面;“光明影院” 则通过专业解说,让电影的光影世界在听觉中鲜活起来。这些尝试,打破了视障群体与文化生活的“隔阂”——他们不再是文明成果的旁观者,而是能亲手触摸千年文物的纹理,能沉浸式感受艺术的魅力,能与健全人共享同一份文化共鸣。这种共享,不仅丰富了视障群体的精神世界,更让文化的传承不再有“视觉门槛”,彰显了“文明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的深层内涵。
从指尖触摸的地图轮廓,到政策构建的保障体系,再到文化共享的精神滋养,无障碍环境的完善,本质上是社会文明向下扎根的过程。它告诉我们,真正的进步,不在于少数人的领跑,而在于不让任何一个群体掉队。未来,当更多技术创新融入无障碍设计,当更多政策细节覆盖特殊需求,当更多人主动关注残障群体的权益,视障朋友必将拥有更广阔的“看见”空间,而我们的社会,也将因这份“无差别包容”,绽放出更温暖的文明光芒。(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李汶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