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这句话我们耳熟能详,但在现实中,我们是否真的能容下那支“不一样的花”?
近日,云南丽江荒野之国景区因部分雕塑被指责“诡异荒诞”而致歉并拆除了相关雕塑。表面上,这是一次舆论的胜利;实际上,这是一场审美霸权的无声碾压。从长远来看,其为艺术创作戴上了必须迎合主流文化的枷锁。
荒野之国并非普通的游乐园,它是艺术家乔小刀为女儿建造的“童话王国”,主打废铁再造的治愈美学。那些被指责的“三面女孩”“人体蜈蚣”,并非无意义的恐怖造型,而是承载着童年幻想的艺术符号,“三面女孩”还含有纳西族星空文化寓意。遗憾的是,在“不适”的声浪中,它们失去了存在的权利。
是否有人还记得,童话故事里不只有公主与骑士,也有巫婆与怪兽?正是这些“反面角色”,构建了孩子对善恶美丑的认知。一名网友的留言如是说:“这个乐园给我的感觉就好像小孩子做了一场光怪陆离的梦一样。”
事实上,在社交媒体上,认可荒野之国风格的网友并不少。有的是自己亲自去过感到很好玩,也有的是发现荒野之国很符合自己的审美想去游玩的,他们的声音和诉求理应被看见、被重视。但是现在,这些艺术品已经被拆除了。我们口口声声说“尊重多元”,却在实践中惯于依主流声音而从之。
当然,荒野之国也并非全无责任。园区在对外开放之初错误地打出“亲子童话”的卖点,但内中却存在一些先锋暗黑元素,未在线上门票售卖页面或线下门票售卖点及时告知。园中看似有些难以理解的荒诞的东西,但其实是游客对其内涵缺乏理解,比如梁龙雕像的文化背景、“三面女孩”背后的纳西族星空文化等等,园区若能加强导览、说明创作背景,或许能减少误解,而非一拆了之。
真正的包容,不是消灭异见,而是搭建对话的空间。我们可以不喜欢,但不必口诛笔伐;我们可以不理解,但应尝试倾听。
拆除几座雕塑容易,但拆除想象力的枷锁,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郑州大学 雷杨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