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刻在戈壁的初心:“为人民服务”从未褪色

2025年10月17日16:51

来源:大河网

当吉林一号卫星的镜头扫过哈密东南戈壁,那张修复前后的对比图刺痛了无数人:曾被越野车漂移划出一掌深沟壑的“为人民服务”大字,在20吨黑色砾石的填补下重归完整。这五个长宽各50米的巨型地标,抗住了60年风沙侵蚀,却险些毁于几分钟的肆意“撒欢”。从先辈铁锹刻下的初心,到今人车轮留下的伤痕,再到跨越千里的自发修复,这方戈壁上的文字印记,早已超越地理符号的意义,成为映照精神传承的镜子。

刻在戈壁的初心:不是标语,是“空中灯塔”与精神坐标

196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航空学校在哈密戈壁成立,茫茫沙海没有任何天然地标,飞行员训练时常面临迷航风险。时任领航主任的季臣业带领官兵,用经纬仪丈量、铁锹开挖,以“刮除黑石露出碱土”的原始方式,在戈壁上刻下五组巨型文字,“为人民服务”便是其中之一。每个笔画宽如马路,对应着机场的五个空域导航点,在没有卫星定位的年代,这些大字成为守护飞行安全的“空中灯塔”,更见证了杨利伟等大批优秀人才的成长轨迹。六十载岁月里,风沙磨蚀着戈壁地表,却没能抹去这些文字。它们不仅是人民空军初创时期艰苦奋斗的见证,更成为“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具象化表达。对当地牧民而言,这些大字是戈壁上的“精神界碑”;对无数参观者来说,它们是触摸历史、感悟宗旨的活教材。

伤痕背后的叩问:是文明缺失,还是精神漠视?

2024年,卫星影像率先捕捉到异常——“人民”二字之间布满刺眼的圆形痕迹,越野车的漂移在文字核心区域留下深浅不一的沟壑。“这些大字扛住了60年的风沙,却没扛住某些人几分钟的撒欢”,博主陆遥在实地看到景象时的痛心之语,道出了公众的愤慨。这种破坏绝非简单的“户外活动失度”,而是对历史遗产与精神符号的双重漠视。从八航校官兵数月劳作刻下的精准线条,到如今车轮随意碾压的杂乱轨迹,折射出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前者是“为守护生命而创造”的奉献,后者是“为满足私欲而破坏”的任性。更值得深思的是,“为人民服务”作为写入党章的根本宗旨,早已融入国家精神血脉,这种刻在大地的精神地标,本应得到最基本的敬畏。正如当地牧民所言:“戈壁滩开阔到能并行十辆车,偏往标语上轧,这不是糊涂是坏心”。

跨越千里的修复:不是填补,是精神的接力与守护

“看到车轮碾过标语那一刻,就像碾在历史脊梁上。”为了修复这些伤痕,博主陆遥从成都驱车2000多公里,在哈密搜寻两天两夜才找到匹配的黑色砾石,最终用27车、重达20吨的石料,耗时一周将坑洼填平。因当地无人机禁飞,他辗转联系长光卫星公司,最终在卫星飞临的23秒窗口期,拍下了确认修复效果的关键影像。这场“动用卫星的修复”,早已超越个人义举的范畴。长光卫星无偿提供技术支持,是科技企业对精神传承的助力;人民空军官方账号留言“人民空军为人民,人民空军人民爱”,是对守护行为的认可;哈密多部门迅速介入调查,对涉事人员依法询问并启动整体保护,更彰显了官方守护精神遗产的决心。从普通网民到专业机构,从军队到政府,这场跨地域、跨领域的接力,让被破坏的地标重获新生,更让“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守护中愈发清晰。

当风沙再次掠过修复后的大字,阳光照射下的砾石泛起微光。从先辈刻字到今人修字,变化的是技术手段,不变的是对“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坚守。哈密戈壁上的这场风波,终将成为一次深刻的精神唤醒:那些刻在大地的初心印记,那些融入血脉的价值理念,既需要我们用心铭记,更需要用行动守护。因为真正的精神灯塔,从不会因伤痕黯淡,只会在守护中愈发明亮。(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刘蕴奇 柳欣欣)

责编:孙华峰   编辑:韩淼宇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