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打破35岁“门槛”,为选才释放新动力

2025年10月20日10:54

来源:大河网

国考报考年龄从35岁调整到了38岁,应届硕士、博士研究生,放宽到43周岁以下。近日,2026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发布,其中关于报考年龄的政策调整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相较于以往35岁的“门槛”,年龄放宽会让更多深造时间长、学习能力强的人有参与国家公务员考试的机会。但是,放宽年龄限制并不意味着会降低选人标准。恰恰相反,这将以更高标准科学评估每位考生的综合素质和岗位适配度,以此来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打破35岁“门槛”把握了当前人才培养周期的客观规律。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研究生教育规模持续扩大,根据相关数据,2025年全国研究生招生135.68万人,其中硕士生118.57万人、博士生17.11万人,若2026年维持相似增长率,则2026年全国研究生招生人数预计为 140多万人,这意味着会有一定数量的优秀人才需要经过更长的学习周期。将应届硕士、博士毕业生的报考年龄上限放宽至43岁,也为那些在工作中发现自己能力短板的人提供了试错机会,可以对教育进行再选择,一定程度上符合教育发展规律,也避免了优秀人才因学制原因错失报考机会。

打破35岁“门槛”体现了对高层次人才的重视与支持。在知识经济时代,高学历人才是推动国家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通过放宽年龄限制,可以吸引更多具有深厚专业素养和研究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加入公务员队伍,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专业化水平。特别是在科技、金融、环保等专业性较强的领域,拥有扎实学术背景的专业人才能够更好地应对复杂问题挑战,能够更好地将实际问题解决在萌芽中。

打破35岁“门槛”展现了更加包容的人才观。每个行业都需要专业人才,公务员队伍也不例外。传统意义上,35岁被视为职场分水岭,这种限制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人才浪费和社会焦虑。此次调整打破了年龄壁垒,向全社会传递了一个积极信号:只要具备相应能力和素质,年龄不会成为人才发展的桎梏。这不仅有利于构建更加开放的人才选拔机制,也会对整个社会形成示范效应,引导各行各业树立更加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标准。

诚然,这次国考年龄调整是一次探索性的尝试,可能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但其背后折射更多的是国家对人才评价机制的持续完善,它不再简单以年龄论英雄,而是更加注重个人能力与岗位需求的匹配度。展望未来,期待这一政策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为国家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涵绮)

责编:杜若森   编辑:赵地  审核 :安艳鸽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