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绩”从来不是自说自话的“成绩单”,而是贴着实际温度的民生答卷。可眼下一些干部把路走偏了:有的乡镇为冲“数字化治理”排名,强推老人学用复杂App,却忘了村里大半老人连智能手机都用不熟练;有的部门为显效率,要求基层一周内完成半年调研量,最后只能靠编造数据交差。这些脱离实际的“努力”,看似是“出成绩”,实则是耗资源、伤民心。
问题的根子,在于政绩观偏了方向。总盯着“上级看见没”“排名靠前不”,自然就顾不上“群众需要啥”“实际能成不”。干部要想干出真实绩,得先把屁股坐到群众板凳上,多去村口巷尾听吐槽,多到田间地头看实情,别让会议室的宏伟计划飘在半空。 端正风气还要靠机制托底。考核多往“群众笑脸”上看,少盯着“报表数字”比,让那些肯啃硬骨头、善解真难题的干部有奔头;对搞花架子、做表面文章的,该提醒的提醒,该调整的调整。唯有这样,“实绩”才能真正扎进实际土壤,结出惠及民生的果子。(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高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