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大字吸睛、小字免责”成商家宣传广告常态背后的三问

2025年10月20日14:21

来源:大河网

近日来,商品广告上的大字与小字引发消费者关注。广告中占据显著位置的大字,用来突出商品功效、销量、折扣等吸引眼球的信息;而边缘位置的小字,则对大字信息作出补充和解释,意图消除可能带来的责任。如一款宣传“17小时持妆不卡粉”的气垫产品,左上角的小字解释为:“持妆数据来自第三方检测认证,31名受试者在使用产品17小时后,对产品持妆效果给予积极评价”。又如一款宣传“24小时持妆0闷感”的粉底液,则直接用小字简略地解释为:实验结果基于30位受试者24小时的测试,实际效果因人而异。

在生活中,这类“大字吸睛、小字免责”的现象在很多商品广告上普遍存在。有些小字小到几乎要用放大镜才能看清楚,而结合密密麻麻的小字免责内容。这种营销标配,不仅给人一种商家们热衷于在广告里玩起“文字游戏”,愚弄消费者的感觉,也让消费者被迫成为“广告阅读理解题考生”。

对此,我们有三问:

一问,商家广告为何总爱玩文字游戏?“大字吸睛”是商家吸引消费者注意力的惯用手段。有心理学实验显示,人眼看到大字比小字多盯十倍时间,商家正好抓住这一点,把卖点撑得老大。加上,那些醒目的大字往往用极具煽动性的语言,描绘出一幅极具吸引力的画面,往往容易激发消费者购买欲望。比如一款儿童电话手表,大字宣传着“游泳级防水”“能戴着游泳的电话手表”,而且在宣传牌旁,一只手表就放在有水的容器内,让人感觉防水效果很好,但其宣传牌下的小字则提示着不少免责内容。还有一些商家广告爱用大字宣传“第一”,但小字里却有不少限定条件,往往放大后才看清这些销量数据相对应的限定条件。也有一些商家在打折宣传时,在大字上以超低折扣,吸引消费者,但限定条件却用小字呈现,不注意看,往往会被忽略。总而言之,在这方面商家为了博眼球又怕被罚,可是把文字游戏玩到了极致,也不难发现,这些商家这样做正是看到了通过这样煞费心机的设计,既能用“第一”等夸张表述制造强记忆点,又能用角落里的“免责补丁”来规避禁令,何乐而不为?

当然也要看到,监管缺位客观上也助长了商家的投机狂欢。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虽禁止虚假宣传,但对于限定语应如何标注尚缺乏具体实施细则,也未对字号比例作出限定。

二问,商家这种文字游戏套路伤害了谁?商家这种做法看似是营销技巧,但这种通过模糊关键信息,利用视觉接收习惯进行言过其实的营销,其本质上是对消费者的策略性欺骗,说白了就是钻空子哄骗消费者,这样的做法其危害和影响不容忽视。首先商家这种打擦边球的宣传方式,有违广告法第五条所确立的诚实信用、公平竞争基本原则,涉嫌违法。其次,这种文字游戏做法,背离了名副其实的基本要求,不仅损害了企业的信誉,还可能引发消费者不满,不少网友已经对这种“大字吸睛、小字免责”的操作表示反感和抵制,可见,商家若再这样操作下去,必然会受到消费者的抛弃,最终损害品牌的长期价值。此外,更应该看到这种做法不加以遏制,还会带歪行业竞争秩序与发展生态,引发信任崩塌的连锁反应。毕竟一旦形成"谁老实谁吃亏"的恶性循环,只会倒逼更多合规企业加入文字游戏。

三问,如何解决商家广告文字游戏问题?首要之举是要看到随着商家套路不断翻新,一系列处于模糊地带的问题也应及时明确,比如误导性宣传的判断标准是什么?对此应进一步完善现行法律规范,加强对广告宣传中用语、字体大小、位置合理性等方面的规范,可强制规定宣传语与免责说明的字号比例不低于1:0.8,关键信息需在同一视觉区域展示,从源头上避免视觉效果上的误导性设计,堵住漏洞。相关部门应加强惩戒,推动建立“广告透明度评分”体系,引导和督促商家在产品生产与宣传环节严守法律红线,并加大监管与打击力度。行业协会应发挥自律作用,引导商家树立正确的营销观念、商家应摒弃这种短视行为,以诚信为本,用真实的广告宣传和优质的产品服务赢得消费者的认可。消费者自身也要提高警惕,在消费时仔细阅读广告内容,避免陷入商家的陷阱。

总而言之,答好这“三问”,才能更好地规避“大字吸睛、小字免责”广告宣传乱象,从而有力共筑满意消费,助力消费市场的健康繁荣。(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冯良)

责编:孙华峰   编辑:赵地  审核 :安艳鸽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