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声丨“智能时代”的隐形围墙:当老人成为“数字难民”

2025年10月20日14:22

来源:大河网

近日,某医院取消人工挂号窗口引发争议,老人面对自助服务机茫然无措的画面刺痛人心。无独有偶,从“扫码点餐”到“网约车出行”,数字浪潮正以不可阻挡之势重塑社会生活。然而,在这场轰轰烈烈的智能革命背后,一个庞大的群体正在成为“数字难民”——他们不是少数,而是我们的父母长辈。

数字鸿沟的本质,是技术进步与人文关怀的失衡。当各行各业热衷于搭建无人化、智能化场景时,往往将便捷等同于手机操作,将效率简化为取消人工。这种单维度的创新思维,实际上是将无法适应数字技术的群体拒之门外。科技本应服务于人,如今却成了横亘在老人与社会之间的隐形围墙。

“适老化”表面的温情,难掩制度性排斥的冷酷。尽管有关部门推出适老版应用,医院设立老人专属通道,但这些补救措施往往流于形式。当整个社会的运行规则都已数字化,零星的特别关照难以弥补制度性排斥造成的创伤。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排斥正在从生活便利层面,向医疗、金融等民生关键领域蔓延。

效率至上的商业逻辑,正在侵蚀社会包容的底线。企业追逐降本增效"本无可厚非,但当削减人力成本成为唯一目标,当数字化成为漠视特殊需求的借口,这种进步就变了味。一个文明的社会,不应该让任何一个人因为年龄、因为学习能力而失去平等参与社会的权利。

破解数字鸿沟,需要重构技术发展的价值取向。政府部门应当制定强制性标准,要求公共服务保留传统渠道;企业需要在产品设计阶段就考虑银发群体的需求,而非事后修补;社区应组建志愿者队伍,开展数字技能培训。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在理念上认识到:衡量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要看它如何对待那些“跟不上”的人。

说到底,科技发展的终极目标不是建造一座座智能的孤岛,而是架设通往更美好生活的桥梁。当我们忙着奔向未来时,不该忘记那些教会我们走路的人。留住人工窗口、保留现金支付,这些“落后”的选项,恰恰照见着一个社会的温度与良心。(西南石油大学 孙茗惠)

责编:孙华峰   编辑:赵地  审核 :安艳鸽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