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于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这位跨越世纪的智者,用他103年的人生旅程,书写了一部关于家园与远方、根脉与天空的磅礴史诗。
清华大学评价杨振宁先生“是探索未知的不朽传奇,是心怀家国的永恒回响”。的确是这样!“我的起点,就是我的终点……我的终点,就是我的起点。”站在清华园“归根居”前,品味杨振宁先生生前钟爱的这句诗,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科学巨匠的生命轨迹,更是一颗赤子之心的精神归途。
杨振宁先生的精神世界,矗立着两座丰碑:一是对物理学前沿的永恒探索,二是对中华大地的深情守望。他将这两大志业完美交融,铸就了“中国的物理”这一毕生追求。从清华园的童年足迹,到西南联大的艰苦求学,从诺贝尔奖台的辉煌时刻,到归根居内的谆谆教诲,他始终在解答一个根本命题:个人才智如何汇入民族复兴的洪流?
在杨振宁的价值谱系中,家国情怀不是抽象概念,而是具体实践。1971年,当中国仍处于相对封闭状态时,他毅然踏上归国访问之路,成为中美学术交流的破冰者。这一选择,需要非凡的勇气与远见。在他看来,推动中国科学进步与探索物理学前沿具有同等价值——都是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他的回归不是功成名就后的叶落归根,而是主动参与祖国建设的自觉担当。
杨振宁的归根,是精神意义上的完整回归。2015年,他以93岁高龄放弃美国国籍,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这一决定,与其说是改变身份,不如说是对生命本源的终极确认。“我的身体里循环着的是父亲的血液,是中华文化的血液。”这句话道出了他身份认同的核心——文化血脉是无法割舍的精神基因。在全球化时代,杨振宁以自身经历诠释了何为“世界的中国科学家”。
作为教育者,杨振宁深谙“指路松”的使命。82岁高龄仍坚持为清华大一新生讲授基础物理,这不是象征性的姿态,而是对科学传承的实质性投入。他理解,大师的职责不仅是拓展知识边界,更是培育科学土壤。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一种难得的平衡:既能探索宇宙的深邃奥秘,也愿俯身呵护幼苗的成长。这种平衡,源于他对中国科学未来的深切期待。
杨振宁的精神品格,凝结为“宁拙毋巧,宁朴毋华”八个字。这既是他治学的准则,也是他为人的底色。在急功近利时有涌现的今天,这种“守拙”哲学尤为珍贵。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创新来自持之以恒地积累,而非捷径地寻觅。他对“物理品味”的强调,对学术风格的重视,指向了一个更深层的命题:科学不仅是技术活,更是文化修养。
从《曙光集》到《晨曦集》,杨振宁始终对中国科学的未来充满信心。他将中国的发展历程喻为从长夜到曙光,从晨曦到天亮的进程,这既是对历史的洞察,也是对未来的预言。在他看来,中国科学“大放光明”是必然趋势,而他要做的,是加速这一进程的到来。这种历史乐观主义,建立在对中国文化和民族智慧的深刻理解之上。
杨振宁留给世界的最后嘱托——“请继续努力”,简单却意味深长。这四个字,承载着他对后学的期待,对民族复兴的信念,对科学事业的执着。在这个容易迷失的时代,我们需要经常回望“归根居”前那位智者的身影,回味他那融汇东西的智慧,那穿越世纪的情怀。
先生已逝,精神永存。在归根居象征的文化家园里,在先生开辟的科学道路上,新一代中国学人正接过火炬,继续那永无止境的探索。而这,正是对杨振宁先生最好的纪念。(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董宏达)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