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武汉李师傅带着5岁半女儿在网约车后座蜷缩三年,当他为多接几单生意限制女儿饮水,这场“以车为家”的生存坚守,既是父爱的动人写照,更撕开了灵活就业者育儿困境的现实裂口。李师傅们的故事之所以引发共鸣,不仅因为那份“再难也要对女儿负责”的韧性,更因为它照见了无数单亲劳动者在生存与育儿间的挣扎——他们不该只靠“爱心妈妈”的温暖与网友的善意艰难支撑,更需要制度与社会织就的保障网,让父爱不必在车厢里“委屈生长”。

车厢里的生活,藏着太多不为人知的辛酸。对李师傅而言,网约车既是谋生工具,也是父女俩的“移动家”:夜间在后座将就睡觉,洗漱依赖公厕,为避开早高峰如厕影响接单而限制女儿饮水,这些细节远比“年收入3万-4万元”的数字更触目惊心,而这并非个例。这些孩子过早学会了“体谅”,却也在本应无忧无虑的年纪,跟着父亲承受着工作与生活的双重挤压。更无奈的是,部分乘客因车上有孩子取消订单,进一步加剧了司机的经济压力,形成“育儿影响接单,接单难养孩子”的恶性循环。
值得欣慰的是,李师傅的困境在社会关注下迎来转机:政府解决女儿入学问题,爱心人士提供固定住所,社区“托管班”缓解带娃压力。但这种“个案推动帮扶”的模式,终究难以覆盖所有同类群体。当前,网约车司机日均收入下滑、社保缺失、抗风险能力弱,普惠托育服务又难以触达低龄儿童家庭,这些系统性短板,让单亲司机们始终游走在“生存边缘”。成都曾有网约车司机因乘客失联崩溃绕圈行驶,这背后不仅是职业压力的爆发,更藏着“无人分担”的孤独——当他们既要握紧方向盘谋生,又要撑起孩子的成长,心理与生理的双重透支,迟早会压垮看似坚韧的肩膀。
真正的保障,不该只停留在“善意帮扶”,更需要从制度层面破解困境。对网约车平台而言,增设“带娃司机”标签供乘客自主选择,既能减少订单取消纠纷,也能为单亲司机争取更多生存空间;对社区与社会机构来说,推广“共享托育”“爱心托管”模式,让孩子有处可去,父亲才能安心工作;而政策层面更需发力:将灵活就业者子女纳入普惠托育服务范围,探索网约车司机工伤保险与育儿补贴制度,这些举措远比“一次性捐款”更能解决根本问题。毕竟,李师傅们需要的不是“同情”,而是“不被区别对待”的工作环境,是“孩子有人管、生活有保障”的踏实。
李师傅说“现在轻松多了,孩子也开心”,这句简单的话,藏着他对生活最朴素的期待。当我们为这份父爱感动时,更该思考:如何让更多单亲司机不必再“带着孩子跑活”?如何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固定的家里写作业,而不是在摇晃的车厢里将就?答案或许就在制度的完善与社会的包容里——当灵活就业者的育儿需求被看见,当职业保障不再“缺位”,当托育服务触手可及,那时,父爱不必再“委屈”在车厢里,孩子们望向车窗外的眼神,也会满是希望而非不安。这,才是对劳动者尊严与父爱的最好守护。(重庆大学 郭韵儿)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