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被网友亲切称为“卷尺哥”的深圳市民引发广泛关注。自2023年3月起,这位手持卷尺的热心市民持续记录城市公共设施问题,发布视频超千条,内容涵盖井盖松动、盲道阻断、坡道过陡等民生细节。令人称道的是,其反映的问题大多得到快速响应,深圳城管等相关部门通常在24小时内启动整改,一周内完成改造。这场“爱管闲事”与“深圳速度”的良性互动,不仅赢得了网友赞誉,更展现出一幅市民与政府部门双向奔赴的治理新图景。那把普通的卷尺,丈量的不仅是道路的毫米之差,更是现代城市治理的精度与温度。
“卷尺哥”的持续行动,折射出市民参与城市治理方式的积极转变。过去,市民多是城市服务的被动接受者;而今,越来越多的人正成为城市建设的主动参与者。他手持卷尺实地测量的身影,代表着一种全新的市民监督形态——以精准数据反映问题,以客观事实提出建议。无论是井盖高出路面5厘米,还是天桥坡道仅48厘米导致婴儿车无法通行,这些具体数据不仅让问题清晰可见,更为解决方案提供了明确依据。这种监督不再是情绪化的抱怨,而是建设性地参与,为城市“微更新”提供了精准着力点。
政府部门的积极回应同样值得称道。24小时内更换松动井盖,一周内改造过陡坡道,这背后是一套成熟的问题响应机制在高效运转,展现的是一个善于倾听、勇于改进的服务型政府。更值得赞赏的是,相关部门不仅快速解决问题,还主动邀请市民参与验收,这种开放姿态让市民监督形成了完整闭环。这种干群互动,已超越简单的“问题-反馈”模式,升华为共同建设美好城市的伙伴关系。
市民监督的力量,恰恰体现在对城市细节的敏锐观察上。城市治理的水平,往往不是由地标建筑的高度决定,而是体现在井盖是否平整、盲道是否畅通这些细微之处。“卷尺哥”关注的正是这些看似微小却直接影响市民生活品质的环节。他的视频记录着城市肌理中的一个个“微创点”,而相关部门的快速修复则是在进行持续的城市“微整形”。这种由点及面、积小胜为大胜的治理方式,让城市在潜移默化中变得更加宜居、更具人性化。
这场行动的深远意义,更在于它重构了城市治理的良性生态。当“卷尺哥”婉拒采访,强调自己仅是“随手反馈”时,当他在视频中一再说明“我真的不是在挑刺”时,我们看到了一种新型市民精神的觉醒。这种精神的核心是对所在城市的归属感和责任感。而政府部门的积极回应,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市民认同,形成了“越参与-越认同-越愿意参与”的良性循环。从“美丽深圳”App到"“步道体验官”制度,深圳正在构建一个让每个市民都能成为城市共建者的参与平台。
“卷尺哥”的故事之所以动人,在于它展现了一个现代城市应有的治理范式。在这里,政府部门的治理智慧与市民的监督智慧相得益彰,城市基础设施的更新与治理体系的优化同步推进。当千千万万个“卷尺哥”被激发出来,当他们的每一条建议都能得到认真对待,我们的城市必将朝着更加美好的方向持续进化。这或许就是“卷尺哥”行动留给我们的宝贵启示。(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陈相)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