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实习不是“廉价劳动力”的代名词

2025年10月21日16:42

来源:大河网

就业实习是衔接学校教育与职场生活的重要环节。高等院校、职业学校等设置有实践课程、岗位实习期,完成实习方能毕业。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实现就业,许多同学也会选择在课余时间进行实习。近来,许多读者、网友反映,在一些学生自主寻找的非实践教学实习中,由于缺乏对实习生劳动权益的明确规范,协议不清、无偿加班、缺乏指导等问题令实习生十分困扰。在普遍的实习“焦虑”中,付费实习、有偿内推等灰色产业链形成,使部分实习生权益保护处于“死角”。

实习本应是学生了解职场、积累经验、提升能力的宝贵机会,却在现实中沦为部分企业获取“廉价劳动力”的手段,这无疑是本末倒置。实习生虽然身份特殊,但也是劳动者,他们的权益同样需要得到保障。然而,目前实习领域存在的诸多问题,反映出在实习生权益保护方面,还存在不少漏洞和短板。

从实习协议来看,不少实习协议存在条款不完善、权责不对等的情况。一些实习单位在协议中对实习生的约束性要求多,而对报酬标准、工作时长、安全责任等关键信息却语焉不详。这使得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一旦出现纠纷,往往难以维护自身权益。实习待遇方面,低薪无薪、无偿加班现象较为普遍,一些实习生为了获得实习机会,不得不接受这些不合理的待遇,甚至还要自掏腰包支付各种费用。实习指导的缺失也是一个突出问题。许多实习生反映,实习岗位描述与实际工作内容不符,缺乏系统的实习培训和专人指导,导致实习效果大打折扣。

实习竞争的激烈,进一步加剧了实习生的困境。一方面,学校实践教育的要求和就业压力,使得学生对实习机会的需求不断增加;另一方面,用人单位的门槛不断提高,实习经历成为求职的重要砝码。这导致一些学生为了获得实习机会,不得不选择付费实习、有偿内推等灰色途径,不仅增加了经济负担,还可能面临更大的风险。

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协同,形成长效机制。首先,政府应进一步明确实习关系的法律属性,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实习生的最低报酬标准、工作时间上限、工伤保障责任等核心问题,避免“灰色地带”导致的权责不清。劳动监察部门应将实习生权益保护纳入常规检查范围,设立便捷的投诉渠道与举报平台,降低实习生的维权成本。其次,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实习管理,普及相关法律法规,为学生实习就业提供更多支持。学校应与更多优质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和更好的实习环境。同时,学校还应加强对实习单位的监督和评估,确保实习质量。最后,企业应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念,认识到实习生也是企业未来发展的潜在人才,应给予实习生合理的待遇和良好的工作环境,加强对实习生的培训和指导,让他们在实习中真正学到知识、提升能力。

实习不是“廉价劳动力”的代名词,而是学生走向职场的重要一步。只有保障好实习生的权益,才能让他们在实习中真正受益,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王志高)

责编:孙华峰   编辑:王双飞  审核 :安艳鸽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