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声丨延安窑洞的指挥棒:奏响穿越时空的民族强音

2025年10月21日16:48

来源:大河网

在延安文艺纪念馆的展柜中,那支铜质指挥棒静静陈列——它曾在冼星海手中挥舞,于1939年的战火里唤醒《黄河大合唱》的磅礴旋律。这支来自法国的乐器,没有成为异域的“陈列品”,反而在延安窑洞里与中华儿女的呐喊相融,化作凝聚民族力量的精神符号。如今重听这首交响乐,我们听见的不只是抗战年代的嘶吼,更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团结前行的精神脉动。

这支指挥棒下,奏响的是“救亡图存”的时代战歌。1939年的中国,正深陷抗战烽火,延安作为革命圣地,承载着民族复兴的希望。34岁的冼星海握着这支指挥棒,指挥鲁艺合唱团唱响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时,每一个音符都成了刺向敌人的利刃,每一段旋律都成了鼓舞士气的号角。不同于寻常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诞生于窑洞的煤油灯旁,根植于战士与民众的苦难与坚守,它让分散的力量聚成黄河般的洪流,让保家卫国的信念通过歌声穿透硝烟,成为亿万同胞共赴国难的精神纽带。这支指挥棒的每一次起落,都在书写 “艺术为抗战服务”的初心,让文艺真正成为唤醒民族斗志的武器。

这支指挥棒中,熔铸的是“扎根民族”的文化根脉。《黄河大合唱》的力量,从不只来自激昂的节奏,更源于它深植于中华大地的文化基因。冼星海用指挥棒串联起的,是黄河作为母亲河的象征意义——从“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豪迈,到“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呐喊,歌词里的黄河意象,既是地理上的江河,更是民族精神的图腾。旋律中融入的民间小调、劳动号子,让这首交响乐不再是“外来的艺术形式”,而是与中华儿女血脉相连的文化表达。这支法国产的指挥棒,在延安窑洞里完成了本土化的蜕变:它不再只是指挥音乐的工具,更成了勾连民族文化记忆的桥梁,让世界听见中国人民的苦难与抗争,更看见中华民族不屈的文化脊梁。

这支指挥棒前,延续的是“团结前行”的精神接力。如今,战火的硝烟早已散去,但那支指挥棒依然在“发声”——它在延安文艺纪念馆里,向参观者诉说着文艺与民族命运的紧密关联;它在《黄河大合唱》的每一次重唱中,唤醒当代人对团结精神的珍视。当我们在新时代重听这首作品,仍能体会到“救亡图存” 的紧迫,依然能感受到“众志成城”的力量:面对发展路上的挑战,面对民族复兴的征程,团结仍是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支穿越时空的指挥棒,早已超越了“乐器”的属性,它成了一种提醒——提醒我们从历史的歌声中汲取力量,让“黄河精神”在新时代继续鼓舞中华儿女,向着共同的目标坚定前行。

从延安窑洞的煤油灯,到如今的文化展厅;从抗战年代的合唱声,到新时代的精神传承,这支小小的指挥棒,见证了文艺如何成为民族力量的放大器。《黄河大合唱》的旋律不会老去,因为它承载的团结、抗争、奋进的民族精神,永远是中国人前行的动力。当我们再次凝视那支铜质指挥棒,听见的不仅是80 多年前的战歌,更是属于每个中国人的精神回响——那是黄河奔涌不息的力量,更是中华民族永不低头的脊梁。(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李汶勋)

责编:孙华峰   编辑:杜若森  审核 :安艳鸽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