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258公里的大巴车票,一头连着省会郑州的省科学院实验室,一头连着豫东小县鹿邑的生产车间,副研究员李飞飞三天两头前往生产一线调研。从“被请去”到“驻进去”,从“做项目”到“入班子”,身份之变、理念之变、效能之变,恰是河南以“科技副总”制度破解科研与经济“两张皮”的生动缩影。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现实中,科技成果躺在实验室、企业需求漂在市场里的现象并不鲜见。破解之道,关键在于让人才沉到需求一线、让技术长在生产一线。河南省委、省政府2024年启动“科技副总”三年行动计划,面向全省企业选派3000名科技人才,以政府立项形式支持、市场化机制选聘,既给名分更给舞台,既给票子更给担子,探索出一条企业点单、政府派单、人才接单、市场评单的新路径,实现人才与企业双向奔赴。
“科技副总”不是简单的技术顾问,而是企业的创新合伙人。李飞飞入驻光合健康后,不是走马观花,而是下马种花:直接参与配方设计、工艺优化、标准制定,甚至市场测试,半年驻厂20余天,推动植物去屑洗发水从实验室配方变成实实在在的产品。事实证明,当科研人员从乙方变成股东,从“写论文”转向“闯市场”,科技成果就不再是展品,而是产品,进而成为商品。
“科技副总”制度的价值,不仅在于填补了几项技术空白,更在于重构了创新生态。对高校院所而言,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才能把书架上的成果搬上货架;对中小企业而言,有了首席科学家,就有了最强大脑,不再“望研兴叹”;对地方政府而言,人才与产业双向奔赴,换来的是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是县域经济换道领跑的澎湃动能。“科技副总”看似派下去一个人,实则激活了一池水,蹚出了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河南路径。
制度创新永无止境。“科技副总”要持续发光发热,还需在“选、用、评、留”全链条上持续用力。选才要更精准,坚持企业真需求与人才真本事双向匹配,防止拉郎配;政策要更配套,完善“科技副总”职务成果权属改革,让科研人员名利双收;考核要更科学,把企业满意度、市场占有率、产业带动力作为硬杠杠,防止“唯论文、唯专利”;服务要更贴心,解决好“科技副总”食宿、交通、子女入学等关键小事,让他们心无旁骛创新创造。
一张车票,记录的是一个人的奔波,映照的是一个省的奋进。今日之河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渴望人才,也更能成就人才。当越来越多的李飞飞把实验室搬到车间,把论文写在大地,把成果变成产品,中原大地必将涌现出更多“专精特新”,汇聚起奋勇争先、更加出彩的磅礴力量。我们期待,“科技副总”不仅成为河南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先生,也能为全国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河南经验。(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席忠翔)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