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徒步爬山成了年轻人周末的日常图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爬山的大军,爬山成了年轻人新的社交货币。这股爬山热绝非偶然,既是年轻人对抗焦虑与压力,寻求精神治愈的主动选择,也折射出他们的生活态度。但,热潮之下,安全与生态警钟亦需长鸣。
年轻人对徒步爬山的热衷,本质上是一种精神调休。周内,被任务清单、工作会议所烦扰,手机上充满了算法算计与工作群聊消息,休息时信息提示声与弹窗迫害着神经。唯有置身山野,才有合适的理由逃离城市的喧嚣,抛开世俗的烦恼,拥抱大自然的清风,获得心理上的放松与解脱。
同时,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与徒步和登山相关的帖子发布量陡增。社交媒体的推波助澜,让爬山从个人体验变成社交货币,帮助构建徒步爬山的运动社群。登顶时刻晒出的朋友圈、记录徒步的短视频,让爬山的快乐被更多人看见从而向往。
不过,“向山而行”的热情,不能掩盖安全与生态的隐忧。国庆假期,不少热门徒步线路传出安全事故。有人因天气突变受困山野,有人在非景区区域遭遇意外;还有“低价徒步团”夸张宣传、风险提示不足;更有夜爬、越界徒步等行为暗藏危机。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草甸被肆意踩踏、垃圾随意丢弃的现象。
人类的自我疗愈不应以大自然受损为代价。真正的热爱从不是“征服”,而是“尊重”。爬山前了解路线、带齐保温毯、头灯等保命装备,选择靠谱团队而非在社交媒体上随便找的“搭子”。践行无痕爬山,不破坏生态,才能让每一次攀登都安全且可持续。
当年轻人用脚步丈量山野,他们追寻的不只是山顶的风景,更是生活的节奏与方向。上山时追寻光,在自然中汲取力量;下山时回到生活,带着这份坚韧重新面对挑战。这份向上的热情,若能以安全为基、以敬畏为尺,定能走得更久、更远,让山野之趣真正成为治愈当代人的精神良药。(重庆大学 王茜)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