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巷尾的外摆桌椅,升腾的是市井烟火;方寸之间的经营空间,承载的是民生期待。近日上海出台规范外摆位设置的若干措施,以精细化治理为街区注入活力,这小小一方天地,恰是城市治理从“管理”向“服务”转变的生动注脚,更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微观实践。
民生小事里藏着治理大文章,烟火气息中连着城市暖温度。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着力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市民对“舒适便利”的感知,从不是宏大叙事的抽象表达,而是邻里围坐摊位聊天的闲适、游客歇脚休憩的从容、孩童围绕摊位嬉戏的欢闹。对商家而言,店外延伸的几平方米或许是营收增长的关键;对消费者来说,半露天的消费场景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正如古人所言“治大国若烹小鲜”,城市治理亦需在细微处下功夫,外摆位的规范引导,正是把民生需求放在心上、把服务举措落到实处,让城市暖意从街头巷尾的烟火中自然流淌。
活力与秩序需同频共振,放活与规范要双向发力。外摆位带来市井活力的同时,也面临交通疏导、噪音管控、环境保洁、食品安全等治理考题。若一味“禁”,会掐灭街头烟火气;若放任“放”,则可能扰乱公共秩序。这考验着城市治理者的智慧与耐心——上海要求外摆位与街区风貌相融,在节日期间灵活调整经营时间,配套增设垃圾收集容器;浙江温州鹿城区挖掘闲置地块设置临时经营点;河南安阳汤阴县建立快速投诉机制守护食品安全。这些探索印证了一个道理:好的城市治理不是一刀切地简单施策,而是在“放”与“管”之间找到平衡点,在守牢安全底线的前提下,为经营活力留足空间,实现“活而不乱、管而有序”。
治理观念转变是核心引擎,多元共治是长效密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外摆位的规范治理,本质上是治理理念从“管理者思维”向“服务者思维”的转变。要让外摆位既热闹又规矩,需立足不同街区的功能定位、不同时段的实际需求,制定弹性政策;需依托数字化平台为商户提供精准指导,让规范经营有据可依;更需搭建社区协商、线上征求意见的渠道,让居民、商户、游客的诉求都能被听见、被尊重。当制度有弹性、服务有温度、共治有参与,“烟火气”才能真正成为城市生机与民生幸福的代名词。
一方外摆位,一面治理镜。城市治理的“绣花功夫”,就体现在对民生小事的重视里,藏在对多元诉求的兼顾中。唯有始终把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持续探索精细化、人性化的治理路径,才能让城市既有井然秩序的“骨架”,又有烟火温情的“血肉”,真正成为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幸福家园。(邯郸学院 于欣杨)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