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声丨我们为何会轻信“快速成功”的神话

2025年10月22日20:15

来源:大河网

近日,“亚洲第一潜能激励大师”杨涛鸣(本名杨武成)的二审判决结果公布:维持原判无期徒刑。而那根曾被他吹得神乎其神、号称 “卖了 6.08 万元” 的头发,最终却成了揭露这场骗局最关键的证据之一。然而,我们真该只嘲笑这个“高中学历的骗子”吗?

杨涛鸣设计的“流水线骗局”,是一套成熟的收割体系:先用680元-1980元的低价公开课筛选出焦虑人群,再通过“助教”的密集话术完成洗脑,将学员引向1.98万元“弟子班”、6.8万元“领袖班”,直至128万元的“私人顾问”。更隐蔽的是“提成裂变”机制——学员推荐新人可获15%~30%佣金,让受害者在利益驱动下成为骗局的“帮凶”。他精准抓住了大众渴望“快速成功”的心理,蛊惑人们反复呐喊“想成功先发疯”的口号,潜移默化地使人们模糊了现实与幻想的边界。而那些刷爆信用卡、变卖房产交学费的受害者,被“短期逆袭”的执念裹挟,一步步陷入陷阱,失去了理性思考的能力。当学费层层攀升、拉人头模式逐渐清晰,仍有人选择入局,本质是“我能成为下一个成功者”的幻想,盖过了“天上不会掉馅饼”的基本常识。

这种“流水线骗局”造成的危害极其严重。许多受害者不仅在经济上遭受了灭顶之灾,原本安稳的生活被彻底打破。一些家庭因为投入巨额学费,背负上了沉重的债务,夫妻反目、亲子关系紧张的情况屡见不鲜。那些为了所谓“成功”而孤注一掷的人,在骗局败露后,往往陷入了深深的自责和绝望之中,精神上遭受着巨大的折磨。

在这些触目惊心的个案背后,更值得警惕的是此类骗局屡禁不止的深层原因。杨涛鸣的落网是正义的结果,但绝非“成功学骗局”的终点。尽管每一次骗局的曝光都能引发短暂的震动,但在巨大的利益诱惑和精准的焦虑营销下,新的“成功学”陷阱总能改头换面、卷土重来,继续收割那些渴望快速改变命运的人们。从早年的陈安之,到如今各类换壳重生的“财富导师”,类似套路从未消失:只需更换“导师”名号、调整“励志话术”,就能再次吸引一批焦虑的信徒。真正值得反思的,不是骗子的狡猾,而是社会对“成功”的认知——当“成功”被简化为“赚快钱”,“努力”被等同于“听大师课”,骗局就永远有生存的土壤。

杨涛鸣骗局的背后,其实是无数人对成功的焦虑和迷茫。 而这一事件也提醒着我们,只是相信“快速成功”的神话,却不愿意付出长期的努力和汗水,是一定不会成功的。相关部门对这类事件大力打击的同时,我们应该从这一事件中吸取教训,树立正确的成功观,明白成功需要脚踏实地地努力和积累,而不是寄希望于所谓的捷径和奇迹。(山东大学 王醒涵)

责编:孙华峰   编辑:杜若森  审核 :安艳鸽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