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警惕“指尖便利”沦为“泄密陷阱”

2025年10月23日11:03

来源:大河网

近日有公开案例显示,某区属单位负责人蒋某为撰写工作总结,将2份秘密级文件违规复印后交给承担该工作的服务外包组织负责人谢某,谢某又将文件转交给下属程某,程某为求便利,用手机拍摄2份文件后发送至微信群中,经群成员转发扩散,造成泄密。案件发生后,蒋某受到党纪政务处分,该组织有关合作协议被终止。

2份本应严格管控的秘密级文件,从单位负责人到外包管理者,再到具体执行人员,每个环节的当事人都抱着无所谓、差不多的心态,最终导致责任链条断裂,让涉密文件拍摄转发,在微信群中扩散泄密。这起案例看似是“图省事”的无心之举,实则是保密意识淡薄、纪律观念松弛的必然结果。

在即时通讯工具普及的当下,拍照存证、群内分享已成为工作常态。但涉密信息的特殊性,容不得丝毫侥幸心理。“指尖上的便利”若缺乏敬畏之心和规矩意识,极易突破保密防线,沦为高危通道,让泄密风险从可能性变成必然性。

涉密信息的管理,有着明确的制度规范和操作流程,这些规定不是束缚工作的枷锁,而是保护信息安全的防火墙。保密工作没有小事,更无例外。从便利到泄密,既是侥幸心理下的红线失守,更是责任缺位中的制度空转。

筑牢保密防线,既靠思想自觉,更靠制度约束。一方面,要强化保密教育,让干部深刻认识到保密责任不是额外负担,而是必须履行的政治义务,任何为工作便利突破制度的想法,最终都会付出更大代价。另一方面,要严格监督问责,以严肃问责倒逼责任落实,坚决杜绝用微信、邮箱传输涉密信息。同时,还要优化涉密信息管理方式,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提升工作的便利性,让涉密人员无需为“图方便”而冒险违规。

保密制度不是纸上的条文,而是行动的准则。只有大家始终坚守涉密不上网、上网不涉密的铁律,才能让“指尖便利”真正服务于工作,而不是沦为“泄密陷阱”。(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李吉明)

责编:孙华峰   编辑:韩淼宇  审核 :安艳鸽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