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声丨从“短秋”到“失秋”:气候失序中的叩问

2025年10月23日11:18

来源:大河网

“改名叫夏冬春,剪秋也行”,今年十月下旬,全国各地气温骤降,引发了网友的广泛讨论和调侃,而这一创意调侃,不仅融合了热剧《甄嬛传》的角色名,而且从本质上表达了对夏冬无缝衔接、“失秋”现象的无奈。

今年入秋以来,全国各地气温断崖式下跌,秋天的存在感消失。杭州22日晨温仅13.7℃,浙江降温将持续至28日;广东的秋天较70年前缩短近20天,南方如此,北方就更不用说了,河南等地近些天最低气温只有5℃,连续的阴冷天气让人直呼受不了。戏谑背后,更是人们对气候失序的情感共鸣。秋天从桂花飘香,枫叶渐红的从容,而如今却成为被夏天挤压,冬天插队的“过渡季”,秋的缺失,打破了自然界的生物钟,也让人们失去了对秋的感受。人们用玩笑消解的,实则是对气候反常的不安与适应。

而这场缺席,本质是大气环流异常与全球变暖的叠加结果。最关键的推手是异常偏强、偏北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它像个顽固的“暖气罩”,让南方在十月仍被37-39℃高温笼罩,迟迟无法入秋 。同时,它又充当“水汽传送带”,将海上暖湿气流不断输往北方,与弱冷空气相遇形成持续秋雨,导致北方提前转凉。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全球变暖:1961年以来我国极端高温事件持续增多,2024年气候风险指数创下历史新高,大气波动性增强,使得“该冷不冷、该暖不暖”成为常态,夏季不断挤压春秋,让过渡季节越来越短 。

面对气温骤降与气候波动,科学应对是关键。首先要做好健康防护:心脑血管患者需警惕血压波动,及时保暖并规律作息;肠胃功能弱的人群要控制高热量饮食,避免受寒引发溃疡。其次要掌握穿衣技巧,采用“内层排汗、中层调节、外层防风”的洋葱式穿法,重点做好双脚保暖,袜子包住脚踝,睡前可用热水泡脚 。从“剪秋”的调侃到科学应对,藏着人与自然相处的智慧。

当秋天的长度成为气候变化的“晴雨表”,我们既要适应眼前的骤变,也要重视长远的警示——唯有共同守护气候,才能留住四季分明的美好。(郑州大学 王一卓)

责编:孙华峰   编辑:赵地  审核 :安艳鸽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