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如今的大学校园,实行早晚自习、强制校园跑、上课收手机,这些原属于高中阶段的管理措施,却在不少大学中成为常态。有人称之为“精细化管理”,也有人表示大学正在逐步高中化。

其实,这一管理转向的出现并非毫无缘由。从现实角度看,学生经历了高中高压式的教育,初步脱离后进入相对自由的大学,容易出现心态过于放松以致一蹶不振的现象。高中时期,考上一所好大学便是学生们清晰的唯一的目标;而大学阶段,他们面前可选择的道路更加错综复杂,不再是简单的对与错,这种多元的自由选择,反而可能让部分学生陷入迷茫。在这种情况下,大学加强管理的初衷是值得理解的。
但值得警惕的是,大学教育不单单是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独立人格和自我管理能力。若仍然沿袭高中“保姆式”的管理风格,而未能引导学生建立内在驱动力,离开大学步入社会后,学生们又该何去何从呢?同时,学生群体庞大,其学习习惯和发展方向也不尽相同,不少同学反映,过于严格的管控使得他们难以灵活安排个性化的学习和实践计划。可见,“一刀切”的管理虽然便于执行,却可能阻碍部分学生的自主探索和个性发展。
面对这一困境,大学应当探索更科学的管理方式。例如,可以进行分层次管理,对大一新生进行适当约束,帮助他们完成从高中到大学的过渡;随着年级升高,可逐步放宽管理,并为他们提供更丰富的学术指导和未来规划支持。这种渐进式的管理模式,既实现了必要的引导,保障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又为学生自主成长留下了空间。(重庆大学 孙琦)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