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微信工作群下达“月度指标”,要求各街镇必须完成“行政处罚不少于2件、罚款金额不少于2000元”的硬性任务,设置“群接龙打卡+月末通报”的考核要求……
行政处罚不少于2件等指标化的“变味考核”,看似高效的数字化管理,实则是“以罚代管”的官僚主义穿上新马甲,不仅扭曲了执法初心,将公共服务异化为数字游戏,更激化了干群矛盾,损伤了政府公信力,其危害不容小觑。
究其“以罚代管”的指标化执法背后,一有“懒政思维”在数字时代的变种惹的祸;二有长期以来形成的“考核指挥棒”思维定式,形成的路径依赖埋下的根;三有权责错位,少数上级部门将考核压力层层转嫁给基层甩出的锅。说到底,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作风病现了形,更是不担当、不负责的软骨症在折腾。
治顽疾尚需下猛药。根治“以罚代管”懒政思维,还需打好组合拳。首先,厚植正确的政绩观,牢记执法为民的本质。古人云“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执法成效最终应由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来衡量,而非冰冷的数字。其次,创新考核机制,告别“数字迷信”,借鉴“大数据+民意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过程指标,更注重结果导向和群众评价,建立多维度的绩效评估体系。再次,充分赋能基层,给予基层更多自主权。深入一线了解实际困难,实行“一地一策”的差异化指导,将“我要你怎么做”转变为“你需要什么支持”,才能激发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一池春水”。
“以罚代管”是作风建设的一面镜子,赤裸裸地暴露了“懒政怠政”的路径依赖。现代化治理能力的提升,绝非简单地将传统管理手段数字化。当热衷于微信派单、接龙打卡时,更需警惕新技术包装下的旧思维。唯有真正以人为本,从“管理者”思维转向“服务者”定位,才能避免“以罚代管”给基层工作添堵,让基层干部从“数字奴隶”中解放出来,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中去。
莫让冰冷的罚款指标,冻结了执法为民的初心温度。与其苛求基层完成罚款指标,不如赋能他们提升服务精度,唯有让基层的每一步都踏在服务群众的实事上,释放基层干部活力,才能让基层干部俯下身子、甩开膀子、干出样子,让群众真正得实惠。(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王鸣镝)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