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济南趵突泉地下水位升至30.29米,为1966年以来最高,再现“泉涌若轮”奇观,却在网络上引发关于“趵突泉是靠水泵才能喷涌”的质疑。对此,山东省水利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管清花明确表示,趵突泉“水涌若轮”奇观是完全的自然过程。济南独特的灰岩地质结构分布是泉水自然喷涌的核心。
关于趵突泉靠水泵喷涌的传说,真的已经相当有年头了。这不仅让当地市民群众感到不舒服,也让远方游客感到不得劲。到底是自然呈现的“水涌若轮”,还是人为制造的做旧景观,在网络直播和信息传递如此发达的情况下,理论上完全可以说得清楚。请有关专家和科研人员进行济南地质构造、水文动态变化和泉池建设历史的科普,是很重要的,这有利于讲清楚自然背景和来龙去脉,用文字的形式让市民游客读懂看清。
百闻不如一见,说千道万,不如电视镜头或直播视频的现身说法。实际上,部分网民所提到的非正式的泉下直播已经有过,可是似乎引发了新的质疑,并没有完全说服人。有人从镜头里看到了铁管,提出“不是水泵是什么?”,当地回应说,这真不是水泵,是防塌的“固定器”。 固定泉眼周围的岩石不崩裂,避免泉眼塌陷,“妥妥的保安大哥”。其他的管道和机器,则是早年间自来水厂留下的历史遗物,属于泉水界的“退休老干部”,根据专家意见留着当纪念,又怕被误解“只好遮起来”。到底咋回事,好像还是没太说明白。
回答这一问题,建议由相关部门组织权威专家、市民代表、普通游客和网络主播一起组织一次完完整整、不剪不切的网络直播活动,包括安排专业的水下拍摄团队,把问题一次性“交代清楚”。真相只有一个,事实胜于雄辩,关键是怎么说清楚、讲明白,图文视频一起推送,让谣言不是被动地止于智者,而是主动地不攻自破。
各种迹象表明,趵突泉持续喷涌的奥秘就是天时地利人和。风调雨顺或是秋雨绵绵。老舍先生之所以说“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就是因为从地势上看,济南南高北低,呈现由南向北依次为低山丘陵、山前冲积—洪积倾斜平原和黄河冲积平原的地貌形态,从地质上看,北部为济阳坳陷、淄博—茌平坳陷,南部为鲁中隆起,属向北倾斜的单斜构造。从水文上看,山区北麓有众多泉群出露,仅市区就有趵突泉、黑虎泉、五龙潭、珍珠泉四大泉群。人口众多而泉池密布的济南市区,可不就是个“大摇篮”吗?事实上,泉水冒泡是北方山泉的常见景观,大西北黄土沟壑里的泉水也是如此,都是自然而然,难道下面都有水泵?“泵”得过来吗?所谓人和,不是人为制造景点,而是生态意识、环保观念和历史传承做得好,守望了“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大美格局。这一点,才是真正值得关注的。
济南的泉不止一个趵突泉,济南的美也不止趵突泉、大明湖、千佛山。怎样做好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和文旅形象的精心打造,让城市的文化气象和精神格局彰显出来,不止围观泉水,更有文化沉浸,免得出现一景独大以至于众谣加身,这也是需要综合考量和长远谋划的。(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张翼)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