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声丨下地干活式旅游:农业+文旅的新方向

2025年10月23日20:00

来源:大河网

最近,内蒙古呼和浩特等地的马铃薯基本收获完毕,有农户开放了自家田地,把一些小土豆留给游客来挖宝。这些土豆个头过小,达不到商品标准,本来会被遗落在田里。没想到,当地推出“捡土豆地图”,准备了“免费烤土豆”点之后,却受到了众多游客的喜爱与追捧。

为什么“下地干活式旅游”突然火了呢?当下,人们常年居住在钢筋混凝土的城市中,旅游逛着一成不变的商业古街,在提前找好的机位上匆忙拍下一张照片,再打开P图软件进行精修。本该是放松心情的旅游,却成了紧迫的工作。然而,这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活,在这里游客放下了身份,忘却了工作,手脚沾满泥土,反而能给游客带来别样的新鲜感和成就感。这些挖出来的土豆不一定漂亮,烤的土豆也比不了精致餐厅的山珍海味,但挖土豆、烤土豆的过程本身就能带来纯粹简单的快乐。这种快乐不在于最终收获的土豆有多大,而在于沉浸劳作的专注与忘我。

“下地干活式旅游”的火爆,不仅仅是旅游市场的一个新花样,它更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更深层的社会变迁。数据显示,2025年中秋国庆假期,全国乡村旅游接待人次同比增长17%。乡村旅游热度剧增。人们不再局限于“拍照打卡”和“景区消费”的观念,而是更加愿意把自己的身份从“参观者”转变为“亲历者”,去追寻更加适合自己的旅游方式,是城市居民对真实体验的追求。

“下地干活式旅游”的爆火给予了各地文旅一个新的启示:文旅创新未必需要“高大上”,“接地气”才是文旅的基本盘。呼和浩特文旅并没有投入巨资打造新景点,而是精准捕捉旅游新趋势,马上推出了“挖土豆体验覆盖武川县5个乡镇,精心规划了14个免费的挖土豆体验点位”。安徽六安林水寨也推出了“挖藕”等农业活动。这些活动,建立起了城市和乡村交流的桥梁,方便了游客体验乡村生活,也让更多农户和乡村,将遗留的农产品变废为宝,带动乡村周边餐饮与住宿行业的发展,为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下地干活式旅游”正被越来越多人所青睐。它不仅是人们亲近自然的机会,也让人们体验了农业生产的具体方式,更拉动了当地乡村经济的发展,将来还可能衍生出更多“农业+文旅”的体验活动,促进农业和文旅的创新融合,为乡村全面振兴赋能,为游客提供更多元化的,更接地气的旅游选择。(浙江财经大学 王瑞)

责编:孙华峰   编辑:杜若森  审核 :安艳鸽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