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广东深圳“卷尺哥”的故事,犹如一缕清风,吹皱城市治理的一池春水。众人都赞美他明察秋毫,颂扬官民互动的佳话,剖析其中的公共价值与参与热情。然而,喧嚣背后,一个更为冷峻的叩问会悄然浮现,当聚光灯掠过,流量终将减退,一把个人的“卷尺”,能量终有尽时,我们城市的精细与韧性,究竟能依靠什么得以永恒?那万千“茬”处所揭示的,不仅是待修的设施,也是治理体系对“人察”的过度依赖与内生动力仍未完全激活的隐忧。
一把卷尺的能量终有尽时。“卷尺哥”的可贵,在于他以脚步丈量城市,以慧眼洞察纤毫。但城市的脉络错综复杂,其“体感”问题层出不穷,形态各异。纵有千般热忱,一人之力,无异于涓滴之于瀚海。其观察难免受个人活动范围、关注焦点乃至偶然际遇所限。更深处,这种依托个体自觉与持续激情的模式,如同奔涌的浪花,虽则绚烂,却难保不息。热度会消散,精力会耗竭,若城市治理的精细化过度系于此类偶然的、非制度化的个体发现,其根基便似沙上筑塔,难言稳固与恒久。我们激赏“卷尺哥”,却万不能将城市治理的精度,押注于下一个“卷尺哥”的出现。
“秒回”之下藏匿治理惯性。深圳相关部门对“卷尺哥”所曝问题的“秒整改”,固然展现了令人称道的响应速度与从善如流的姿态。然而,光鲜的“秒回”之下,或也掩藏着某种被动应对的治理惯性。问题由“网红”市民指出,便获得超常规的处理优先级与资源倾斜;而那些未被镜头捕捉、未被舆论关注的“沉默的多数”问题,其发现与修复的流程是否依然如此畅捷高效?这种“触发—响应”模式,若长期存在,实则反映了治理体系前端感知的某种迟滞与惰性。它或能高效扑灭已燃的“星火”,却未必能主动预警、系统性地清除孕育“星火”的干草。其背后,是治理体系从“被动处置”向“主动预警”、从“个案驱动”向“系统治理”转型的深层课题。
制度之尺方能丈量城市未来。要让城市的温馨持久,让“卷尺哥”式的惊喜沉淀为社会的常态,其根本之道,还在于锻造一把无形却更坚韧、更普适的“制度之尺”。这把尺,首先应是“科技之尺”,借力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编织一张覆盖全域、全时的城市生命体征监测网,使井盖位移、墙体微裂、设施老化等隐患,在“人察”之前便被“机瞳”锁定。其次,它必须是“机制之尺”,将“卷尺哥”们散点式的智慧,有效吸纳、转化为标准化、流程化的巡检清单与处置规范,推动治理从事后被动补漏走向事前主动扫描与系统维护。最终,成为“众治之尺”,通过优化平台、明确激励、保障权益,不仅鼓励更多人自愿成为“编外网格员”,更能营造出“城市治理,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氛围。
“卷尺哥”是城市治理乐章中一个嘹亮而动人的音符,但人们所期盼的,是整个交响乐的和谐与永续。当万千市民都能在顺畅的机制中便捷地挥动各自的“卷尺”,当制度的智慧能够预见问题于未发之时,我们的城市,才真正拥有了超越个体热忱与偶然发现的、坚不可摧的韧性。到那时,量天量地,更能量出治理现代化的新境界。(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朱波)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