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声丨八秩求索,风雨同舟:联合国革新之路何在?

2025年10月24日13:24

来源:大河网

当历史的钟摆指向2025年10月24日,人类共同缔造的联合国已走过八十载春秋。回望来路,从二战废墟中诞生的这一国际组织,承载着“免后世再遭战祸”的厚重期许。然而八十载风云激荡,联合国在理想与现实、主权与公义、共识与分歧的张力中艰难前行。站在这一特殊的历史节点,我们不禁要问:这个迈入耄耋之年的国际机构,将如何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焕发新的生机?

联合国八十年历程,是一部人类集体安全理念从萌芽到深化的演进史。1945年旧金山会议上,代表们以颤抖的手签署《联合国宪章》,不仅是对两场世界大战的沉痛反思,更是对人类政治智慧的庄严宣誓。冷战期间,联合国虽常沦为超级大国角力的舞台,却仍在刚果、中东等地的维和行动中点亮和平的微光。后冷战时代,从千禧年发展目标的提出到《巴黎协定》的签署,联合国将发展权、环境权等新兴人权编织进全球治理的网络。正如古罗马哲人塞涅卡所言:“我们如同一人置身暗夜,需彼此照亮前路。”联合国正是人类在历史暗夜中共同举起的火炬。

然而,火炬的光芒正面临前所未有的风浪。多边主义遭遇逆流,单边主义与保护主义阴魂不散;俄乌冲突的硝烟未散,巴以问题的沉疴难解;气候变化、公共卫生、数字鸿沟等新型挑战层出不穷。联合国在应对这些危机时屡显乏力,安理会改革停滞不前,财政危机如影随形。这印证了爱因斯坦的警世箴言:“原子弹改变了世界的一切,唯独没有改变人类的思维方式。”当全球性问题日益复杂化,我们的全球治理思维却未能同步进化。

面对挑战,联合国的革新之路何在?首要者,当重构全球治理的伦理基石,从“消极和平”迈向“积极和平”。这需要超越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绝对主权观,在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同时,筑牢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堤坝。其次,需创新制度设计,打破“大国一致”原则的桎梏,让全球南方国家在国际事务中获得应有话语权。可借鉴欧盟“辅助性原则”,在尊重地方自主的前提下构建更具韧性的多边体系。正如《易经》所揭示的智慧:“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唯有与时俱进,联合国才能永葆生机。

站在人类命运的十字路口,联合国八十周年不仅是回顾的契机,更是展望的起点。在这个被气候变化、人工智能重新定义的时代,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我们需要的不是解构而是重构,不是抛弃而是革新这个承载着人类共同命运的方舟。让联合国成为真正的“万国之城”,让不同文明在对话中绽放光彩,让和平不再是战争的间歇而是合作的常态——这应是我们对联合国八十周年最好的纪念,也是对人类未来最庄重的承诺。

当新世纪的曙光初现,且让我们以更大的智慧、更坚强的意志、更博大的胸怀,续写1945年在旧金山开启的篇章。因为人类的命运从来紧密相连,正如非洲谚语所揭示的真理:“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只有一群人才能走得很远。”(大连海事大学 孙宁璐)

责编:孙华峰   编辑:王双飞  审核 :安艳鸽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