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声丨从“一老一少”救援事件看生命的“共在”哲学

2025年10月24日16:14

来源:大河网

苏州河边,生死一线之间,六旬老人李忠明与高中生童伟航的奋力一拉,将一名落水男子从冰冷的河水中带回来。这则社会新闻,除了道德层面的歌颂,也触及了一个深刻的哲学命题:关于生命的“共在”问题。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曾用“共在”来描述人的基本存在方式。人存在的根源就是与他人共同存在,这种共在是先于个体意识和个体选择的,是此在(指人的存在)存在的先天境遇。人类本身就是群居的,我们生活在社会这个整体当中,有着复杂的关系网络。我们的存在意义,在很大程度上是在与他人的关系网络中得以产生的。然而,或许是现代生活的忙碌,又或许是个体主义的张扬,我们越来越沉溺于自我的小世界,遗忘了这种本质性的“共在”联系。我们为学业奔波,为生计操劳,又沉浸于网络虚拟世界,与身边真实他人的生命状态渐行渐远,甚至对他人的苦难产生一种隔阂与麻木,成为“冷漠的看客”。

落水男子的遭遇,是个体生命陷入孤立和危险的极端情境。河水淹没的,不仅是他的身体,更是他与世界的联系。而李忠明和童伟航的回应,则是“共在”哲学最有力、最温暖的实践。他们听到了呼救,这意味着他们感知到了另一个生命的存在。他们赶了过去,是用行动确认了彼此“共同在此”的命运关联。他们下河施救,更是将这种抽象的“共在”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承担风险的共同担当。在这一刻,他们三人的命运通过一次救援行动紧密联结,共同诠释了生命的真谛。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救援者“一老一少”的身份,仿佛是生命历程两端的对话与携手。老人,本身就更接近对生命有限的深刻体悟,他的行动蕴含着历经世事后对生命价值的终极领悟与不舍。少年,正是旭日初升之时,他的行动洋溢着对生命无限可能的珍视与本能保护。他们从不同的生命阶段出发,共同奔赴同一个生命救援的现场,这本身就构成了一幅关于人类生命共同体价值的动人图景。

对于身处现代社会的我们而言,这一救援事件是一次关于如何“更好地存在”的朴素启示。它鼓励我们打破封闭的牢笼,重新感知周围世界的生命脉动。它呼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多一些对“附近”生命的关注,少一些“事不关己”的冷漠。

李忠明和童伟航的行动,如同一束光,照亮了“共在”的哲学深意:我们的存在,因与他人的联结而变得有意义;生命的价值,在彼此的守护中得到升华。或许对于广袤宇宙与无尽时光而言,每个生命都如微尘般渺小,但正是这些基于“共在”的相互照亮、相互支撑的瞬间,赋予了人类存在以温暖。希望河畔的救援之光,能照进更多人的心里,唤醒我们内心那份与他人“共同在此”、休戚与共的深刻自省与自觉。(浙江财经大学 彭仪)

责编:孙华峰   编辑:王双飞  审核 :安艳鸽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