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6日18时,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6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资格审查工作正式收官。据国家公务员局网站的数据,371.8万名考生通过审核,平均竞争比达98:1,其中最热门岗位报录比突破7000:1,而89个职位至今无人问津。这场“冰火两重天”的招录大考,既折射出公务员职业的持续吸引力,也暴露出人才供需的结构性失衡。
政策红利与就业压力的双重驱动。本年度国考报名人数较去年增加近26万,刷新历史纪录。这一现象背后,是政策放宽与就业市场变化的双重作用。首先,年龄限制的调整成为关键推手——报考年龄放宽至38岁,应届硕士、博士毕业生放宽至43岁,直接拓宽了人才选拔范围。据统计,35岁以上考生占比显著提升,社会经验者与应届生的同台竞技,既丰富了人才结构,也加剧了竞争强度。其次,就业市场的不确定性促使更多人转向“稳定选择”。在民营企业招聘收缩、新兴行业波动加剧的背景下,公务员岗位的稳定性、福利保障和社会地位形成强烈对比。中公教育专家指出,国考宽松政策与社会就业压力形成共振,推动报名人数持续攀升。这种趋势不仅体现在总量上,更反映在地域分布中——广东以32.9万报名人数领跑全国,北京则以最高竞争比(39.7:1)彰显首都岗位的稀缺性。
冷热岗位的“马太效应”。数据揭示的另一极端是岗位需求的两极分化。国家移民管理局瑞丽遣返中心执行队一级警长及以下职位以7591人报名、7000余比1的竞争比成为“最热岗位”,而89个职位因报名人数不足3人面临招录空缺。这种“冰火两重天”的现象,本质上是人才供给与岗位需求的错位。深入分析这些岗位的分布,不难发现其共性:多数位于中西部偏远地区,或涉及基层执法、艰苦行业。这些岗位的“遇冷”,实际上是基层治理困境的缩影——工作条件艰苦、晋升通道狭窄、待遇保障不足,导致人才“招不来、留不住”。虽然招录考试“程序公平”,但考生在选择目标岗位时,仍侧重于经济实力强、交通条件优越、综合资源丰富的发达地区,在某种程度上可能加剧区域发展失衡。这种“马太效应”若长期存在,将进一步拉大地区间公共服务差距,影响国家战略的均衡推进。因此,破解“无人报考”难题,需从优化基层待遇、拓宽晋升空间、完善区域人才政策等层面综合施策。
构建更包容的就业生态。面对国考的“冰火两重天”,既需引导社会理性看待公务员职业,亦需持续优化招录政策,提升公共部门人力资源配置效率。一方面,加强就业观念引导,拓宽职业选择视野。鼓励青年才俊树立多元化的成功观和职业观,认识到个人价值实现途径的多样性。媒体和社会舆论应减少对“编制”的过度渲染,客观呈现不同职业的机遇与挑战,引导人才根据自身兴趣、专业和能力流向更广阔的经济社会领域,包括科技创新、实体经济、社会服务等,促进人才分布的优化。另一方面,深化招录制度改革,增强岗位精准匹配。 招录机关需进一步科学设置岗位资格条件,避免不必要的“高门槛”或过于狭窄的限制。对于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岗位,应完善配套政策,如提高薪酬待遇、强化职级晋升倾斜、改善工作生活条件、提供更多培训发展机会等,建立“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长效机制。同时,探索更灵活的招录方式,吸引具有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的优秀人才。(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万代红)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