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年过去,硝烟散尽,而历史的回响依然清晰。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的特殊时刻,《鸭绿江来信》一书悄然面世,并在抗美援朝纪念日前后迅速引发读者与学界的双重关注。书中收录的56封真实家书,其中半数为首次公开,穿越烽火,携带着历史的温度与情感的重量。它们不仅属于黄继光、邱少云这样的英雄,更属于一个个有名有姓、有爱有牵挂的普通人。
这本书的出版,不止于纪念,更在于呈现——呈现“最可爱的人”最为细腻真实的内心图景。在75年后的今天,它为我们推开了一扇通往历史的窗,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一代人的家国情怀与人性微光。
这些泛黄的信纸背后,英雄不再是遥远而冰冷的雕像。他们是文化教员李征明在给妹妹的信里画下稚拙的“表情包”,叮嘱“要帮妈妈干活”;他们是团长吴宝光在炮火中写给怀孕妻子的三行短笺,语气平静如常:“我还是如前,不必顾虑”;他们是空军飞行员鹿鸣坤在空战中写给未婚妻的满心憧憬,“你望我当英雄,我望你早日入党成模范”。这些朴素的话语,还原了他们在儿子、兄长、丈夫等身份中的真实样貌,也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所谓英雄,就是在国家召唤时挺身而出的普通人。
这与魏巍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中所勾勒的集体肖像形成了深刻呼应。如果说魏巍的笔触描绘的是群体的崇高,那么这些家书则袒露了个体的心跳。即便在物资匮乏、生死一线的战场上,战士们依然保有对美的感知力。邵尔谦在信中描绘朝鲜月夜下“泉水淙淙、松鼠觅食”;他们依然牵挂家人的温饱,憧憬战后的团圆。正是这些具体而微的眷恋,构成了他们无畏前行的深层动力。
《鸭绿江来信》的当代价值,正在于它为今天这个物质丰裕却时而精神迷失的时代提供了一面镜鉴。当志愿军战士为“喝上一碗开水”而快乐,为炊事员送来的一点已经结成冰的熟马铃薯而庆幸,为用旧报纸装饰石洞木屋而觉得“漂亮极了”时,我们更应当反省:幸福或许不在于拥有多少,而在于珍惜什么。
这本书的出版,是对历史的回望,更是对当下的叩问。这些文字如同穿越时空的种子,在75年后的今天依然能够破土生长,发出新芽。它们提醒我们和平的代价,也传递着跨越时代的坚韧与乐观。在一个快速变迁的世界里,这些朴素而坚实的价值观,恰如一座精神的灯塔,照亮我们前行的方向。
当75年前的笔迹在纸页间重新跃动,那些来自战场的声音便不再是尘封的记忆,而是依然流动的精神血脉。在这个值得铭记的日子,通过《鸭绿江来信》,我们不仅缅怀历史,更汲取继续前行的力量——让历史的温度温暖现实,让英雄的选择照亮今朝,这或许正是这本书在当下带给我们最珍贵的馈赠。(山西传媒学院 张梓萌)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