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台湾残疾歌手郑智化批评深圳机场“无人性”,逼行动不便乘客“连滚带爬”登机。机场方面深夜道歉,承诺立即改善。26日,郑智化登机的监控片段曝光,舆论风向随即反转。有网友质疑,深圳航空企图洗白,流出的监控视频经过剪辑,郑智化登机的过程少了数十秒。也有网友认为,“郑智化的表述过度夸大”“受伤害的是帮助了他的工作人员”。
郑智化的一则微博,让深圳机场连夜道歉。这位唱着《水手》的台湾歌手,用“连滚带爬”四个字,把自己送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当监控视频公布后,舆论却来了个180度大转弯——原来“水手”也会夸大其词。
这出闹剧看似是明星与机场的纠纷,实则暴露了我们这个时代最典型的舆论病症:情绪永远跑在事实前面,立场永远先于真相。郑智化的遭遇,就像一面照妖镜,照出了当下公共讨论的种种怪象。
首先值得玩味的是“连滚带爬”这个表述。作为专业写作者,笔者深知这四个字的分量。在中文语境里,它不仅是动作描写,更是一种极具画面感的羞辱。用这样的词汇描述自己的遭遇,要么是真实处境确实如此不堪,要么就是有意煽动情绪。从公布的视频看,郑智化显然选择了后者。
这不是什么“艺术家的夸张”,而是典型的舆论操弄手法。就像某些自媒体深谙“标题党”之道一样,郑智化深谙如何用最少的字点燃最多的情绪。一个拄着拐杖的名人,四个工作人员搀扶,硬是被说成“连滚带爬”,这不是陈述事实,这是在写剧本。
更吊诡的是舆论的反转。第一天全网声讨机场“无人性”,第二天就集体嘲讽郑智化“矫情”。这种非黑即白的思维,活像一群没有主见的墙头草。我们似乎已经丧失了就事论事的能力,要么把残疾人捧上神坛,要么就把他们踩在脚下。郑智化从“弱势群体代言人”到“耍大牌戏精”的转变,只用了24小时。
在这场闹剧中,最受伤的其实是真正的残障人士。他们的日常困境被明星的夸张表述所代表,他们的合理诉求被舆论的狂欢所淹没。当公众把注意力都放在“到底滚没滚”这种无聊争论上时,谁还关心残障人士真实的出行难题?
民航系统的回应同样经不起推敲。那个所谓的“20厘米安全高度差”的解释,听起来就像在糊弄外行。如果这个高度差真是铁律,为何其他机场能用更平缓的坡道?更可笑的是某些“民航从业者”跳出来科普,把必要的安检程序说得像在保护国家机密。这些从业者与其急着站队,不如先反思自己的服务是否真的无可挑剔。
在这场舆论混战中,唯一被遗忘的就是问题的本质:我们的无障碍环境建设到底差在哪里?据了解,国内多数机场的无障碍设施都存在“有而不优”的问题。轮椅服务要提前预约,升降设备操作复杂,工作人员培训不足……这些才是真正需要讨论的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今年刚实施,但法律的生命在于执行。深圳机场的这次风波,恰恰暴露了法律条文与现实体验之间的鸿沟。我们需要的不是明星的煽情控诉,也不是机场的危机公关,而是实实在在的改进措施。
讽刺的是,郑智化作为知名艺人,至少还能引发舆论关注,并且,在这起事件中,他“恰到好处”地利用了神曲《没出息》中的歌词“连滚带爬”,从而使事件迅速冲上新闻舆论巅峰。而那些普通的残障人士呢?他们遭遇的不便可能更甚,却连发声的机会都没有。这个社会对待弱势群体的态度,往往取决于他们有没有话筒。
在这场闹剧中,所有人都输了。郑智化输掉了公信力,机场输掉了形象,公众输掉了理性,真正的残障人士输掉了被严肃对待的机会。唯一赢家可能是那些收割流量的自媒体,他们又多了几篇10万+的素材。
说到底,“水手”不该误导“连滚带爬”。郑智化唱了半辈子励志歌曲,最后却用夸张的控诉博取同情,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反讽。而我们的社会在面对这类事件时,也应少些情绪化的站队,多些建设性的思考。
残障人士需要的不是廉价的同情,而是实实在在的平等;不是戏剧化的控诉,而是细致入微的服务改进。当我们的舆论场能冷静讨论这些问题时,才算是真正的进步。
10月27日午间,歌手郑智化就深圳机场事件发文澄清:“连滚带爬的用词,是我登机过程不顺,一时气愤的遣词,这个我必须为我的用词道歉,这次帮我推轮椅的小哥服务非常好,甚至直接搀扶我的腿进机门,在此向各位服务人员一并致谢,希望不要因此对服务人员造成不好影响。因事件引发的对少数群体利益的关注,比我个人感受意义更大,交给社会各方讨论。”
至此,这一事件告一段落,愿所有的残障人士都能被温柔以待。毕竟,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不在于它如何对待明星,而在于它如何对待最普通的残障人士。(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孙世华)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