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声丨基因编辑热下的冷思考:技术狂奔需系好伦理缰绳

2025年10月28日13:59

来源:大河网

2025 年几起基因编辑事件接连引发舆论震荡:某团队宣布培育出基因编辑婴儿、农业企业推出基因编辑抗虫水稻、医疗机构尝试用该技术治疗罕见病…… 这些突破既展现了 CRISPR/Cas9 等技术的巨大潜力,也将“技术进步与伦理边界”的永恒命题推向公众视野。当基因编辑的手术刀开始触碰生命本质,如何让技术在伦理轨道上稳健前行,成为亟待回应的时代课题。

基因编辑技术的价值毋庸置疑,其在医疗、农业等领域的应用前景足以令人期待。在医疗领域,针对罕见病的基因编辑治疗为患者带来新生希望,有望破解传统疗法束手无策的医学难题;在农业领域,抗逆性更强的基因编辑作物可能为粮食安全提供新的解决方案。从科研角度看,基因编辑技术为生命科学研究打开了新窗口,帮助人类更深入地探索遗传密码的奥秘。可以说,这项技术本身承载着改善人类福祉的美好愿景,其发展潜力值得充分释放。

但技术的锋芒越锐利,越需要伦理的鞘来约束。2025 年曝光的基因编辑婴儿事件之所以引发全球质疑,核心在于其突破了“人类胚胎基因编辑不得用于临床繁殖”的伦理红线。基因编辑技术目前仍存在不可控的脱靶风险,可能导致意想不到的遗传变异,这种风险不仅关乎个体健康,更可能通过基因传递影响整个种群。在农业领域,基因编辑作物的生态风险同样不容忽视,可能引发的基因污染、生物多样性破坏等问题,尚无明确的解决方案。更值得警惕的是,医疗领域的基因编辑技术若过度商业化,可能加剧医疗资源分配不公,形成“基因特权”的新鸿沟,违背公平正义的伦理原则。

化解技术与伦理的冲突,关键在于构建多层次的规范体系。首先,伦理审查机制必须“扎紧篱笆”。应建立跨学科的伦理审查委员会,涵盖医学、法学、伦理学等领域专家,对基因编辑研究项目实行“全程追溯”审查,从立项到应用的每个环节都不留监管空白。其次,法律法规需要“明确边界”。要尽快出台基因编辑技术应用的专门立法,明确禁止性条款与许可性条件,对违规操作的科研机构和个人依法追究责任。最后,公众参与不可或缺。应通过科普宣传让公众了解技术风险与伦理争议,将公众意见纳入决策过程,避免技术发展脱离社会共识。

技术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工具,而非颠覆伦理的借口。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不应在“放任自流”与“全面禁止”之间走极端,而应在伦理框架内寻找最优解。当技术创新始终坚守尊重生命、公平正义、风险预防的伦理原则,基因编辑才能真正成为造福人类的利器,而非引发社会风险的隐患。这既是对当下技术发展的理性引导,更是对未来人类命运的责任担当。(山东财经大学 张雨婷)

责编:孙华峰   编辑:杜若森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