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一键下单,教练上门提供个性化体育培训——这种“体育外卖”新业态近来兴起,开启了便捷、高效的健身新模式,也开辟出一片创业蓝海。在业内专家看来,“体育外卖”关乎消费者的人身安全、健康保障,特别是面临中考升学的孩子,不能全靠“市场调节”,外部监管必须及时跟进。
“体育外卖”的兴起是由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推动了全民健身的蓬勃兴起,人们更注重自己的身体健康。同时,中考体育权重的相继提升,学生专项训练的市场需求激增,为其提供了市场土壤。再者,体育场地、社区健身设施的不断完善也给民众解决了场地的问题。加之“上门经济”的普及,消费者对上门服务的接受度提高……在多重因素的推动下,“体育外卖”模式走红。而这样的模式既为体育从业者拓宽了增收渠道,也让家庭以更低成本满足健身需求。
然而,快速发展、迅速爆红的“体育外卖”模式也暗藏隐忧,若不及时规范,恐难持续“飘香”。当前行业准入门槛极低,从业者中既有专业教练,也有仅靠视频自学的 “野路子”,甚至存在非专业学生冒充教练的情况……而非专业、不科学的训练不仅影响效果,更可能导致消费者造成运动性损伤而得不偿失。
更令人焦虑的是,多数个人教练不签合同、不购保险,一旦发生意外,责任认定难、赔偿纠纷多,消费者权益缺乏保障。而行业规范的缺位,让市场调节成为主导,监管盲区进一步放大了这些风险。
要让“体育外卖” 真正持久飘香,关键在于“炖好规范管理这锅汤”。这就需要相关部门主动作为,尽快出台专项行业规范,明确教练资质审核标准,建立严格的准入制度。同时要求从业者或平台强制购买运动意外险,在制度设计方面守住安全底线,为“体育外卖”的行稳致远夯实制度基础。
除此之外,第三方平台应扛起主体责任,落实资质证书、教学案例、人脸识别“三重审核”,完善服务合同与售后机制,让消费者看得见保障。消费者也需提高警惕,在选择服务时优先核查教练资质与平台保障,主动要求签订合同,避免盲目选择最后“鸡飞蛋打”一场空。
新兴业态的成长壮大,既需要市场的有效调节,更离不开规范的护航。唯有严格规范管理,才能引导“体育外卖”摆脱野蛮生长,在满足大众健身需求的道路上“策马扬鞭”,真正成为体育产业发展的新增长点。(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樊树林)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