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的帷幕落下,一份标注14亿人未来的蓝图——“十五五”规划建议稿正式亮相。
这份承载新发展理念的规划,以“质量优先”为导向,通过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完善新型举国体制,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标志着中国式现代化正从要素驱动迈向创新驱动。
“十五五”规划里有一些“十四五”没有的新词新提法,如 “新质生产力引领”“供需双向互动” “先进制造业为骨干”“双向投资合作”“投资于人”“国家安全屏障更加巩固”等,其新意聚焦科技自立、产业突围、生活焕新、文化破圈、能源绿动五大维度,勾勒出未来五年的发展图景。
科技:从“跟跑”到“领跑”,原始创新成核心引擎。过去,中国科技以“模仿创新”为主,如今,“原始创新”被置于C位。规划明确提出,要集中资源突破AI、量子、生物等“未来领域”,构建“新型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结合的技术攻关体系。这意味着,国家将加大投入,鼓励科学家探索从0到1的“无人区”,打造全球科技创新策源地。未来,量子计算实验室的灯光与智能工厂的机械臂,将共同谱写中国科技的“领跑者”之歌。
产业:拒绝“虚胖”,实体经济筑牢根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规划直接点明方向:制造业比重需合理,产业与科技深度绑定。智能制造、数字孪生等技术将让传统产业“脱胎换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则挑大梁。政策将引导金融“活水”精准灌溉实体经济,尤其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构筑“参天大树”与“灌木丛林”并存的产业生态,防止“脱实向虚”。
生活:从温饱到品质,共同富裕动真格。“十四五”期间,“房住不炒”“双循环”成为关键词;未来五年,政策直指深层次结构问题。房地产强调“高质量发展”,人口政策直面老龄化与少子化,预计将出台真金白银的减负措施。“共同富裕”不是口号,而是要动收入分配的奶酪。“国内大循环”被单拎出来,破除地方保护、市场分割等卡点堵点,让消费与生产更顺畅。内需从“投物”(铁公基)转向“投人”(教育、医疗、养老),解决后顾之忧,催生新需求。
文化:从筑基到破局,决胜全球认知博弈。过去,文化工作重心在内部筑基;如今,“十五五”转向“外向破局”,提升国际传播力与影响力。《黑神话:悟空》《哪吒2》等“文化爆款”与TikTok的全球影响力,印证了中国文化“团战”的潜力。未来,文化输出将主动设置议题,在全球舆论场中赢得主动权,这场认知博弈关乎国家核心利益。
能源:告别“高耗低效”,构建绿色新体系。“双碳”目标从远景变为现实,新型能源体系成为核心架构。风电、光伏、氢能、储能从配角跃升为未来电力“天团”。绿色消费(如新能源汽车、节能家电)不仅是个人选择,更是为新体系投票。未来的能源,是智能、清洁、可再生的绿色套餐,每个人都是环保合伙人。
切换引擎,领跑未来。“十五五”规划是一部“国家升级攻略”:从“人口红利”转向“人才红利”,从“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世界工厂”转向“世界引擎”。看懂这份攻略,个人与企业需紧跟“新质生产力”“原始创新”“绿色转型”方向,将其作为行动罗盘。未来已来,这次,中国不仅要参与,更要领跑!(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杨光志)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