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段拍摄于辽宁兴城市某酸菜生产车间的视频在社交平台上引发轩然大波。画面中,一名男子站在腌菜池内,手持钢叉翻动酸菜,同时叼着烟卷吞云吐雾,并不时向池内吐痰。短短30秒的镜头,每一帧都冲击着消费者的心理防线,也在社会信任的基石上划下了一道深深的刻痕。

这段视频不仅搅动了酸菜池,更刺痛了公众的神经。男子在腌菜池边吸烟、吐痰、作业的画面,与其说是个别企业的生产场景,不如说是照向某些领域质量诚信的一面放大镜。值得庆幸的是,当地监管部门反应迅速,该批次酸菜已被全部扣押并将销毁,涉事企业正在接受调查。然而,一根烟头,几口痰渍,映照出的却是比食品安全隐患更值得深思的诚信缺失裂痕。这些看似微小的失范行为,恰如堤坝上的蚁穴,若不及时修补,终将引发信任体系的全面溃堤。
舌尖上的安全,始终是民生最基本的底线。当钢叉起落间,烟灰飘坠、唾液横飞,生产者对劳动成果的轻蔑、对消费健康的漠视,已不言自明。这并非孤立的车间卫生问题,而是质量意识、诚信观念在个别生产者心中彻底塌方的真实写照。“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对食品行业而言,诚信不仅是立足市场的基石,更是关乎生命健康的道德红线。当红线被肆意践踏,再严格的监管也难免有鞭长莫及之时,再完善的法律也难以约束失守的良心。
问题酸菜虽被拦在市场之外,但生产流程中暴露的“诚信漏洞”却并非个例。它像一个缩影,折射出部分领域质量责任感的松懈。在利益驱动下,少数生产者将商业伦理抛诸脑后,将消费者权益视为儿戏。其背后是短期利益对长期信誉的驱逐,是侥幸心理对责任意识的侵蚀。这类行为所伤害的,远不只是某一品牌或地域的声誉,更是整个社会赖以正常运行的信任基础。每一次类似事件的曝光,都在无形中消耗着公众对相关产业乃至对市场监管体系的信心,这种信任资源的损耗往往比物质损失更难弥补。
信任的建立,需要经年累月的坚守,而它的崩塌,有时只在一瞬。酸菜池边的失范行为,警示着质量诚信建设依然任重道远。构筑坚实的食品安全防线,不能仅依赖于终端的监管查处,更需从生产源头筑牢诚信的堤坝。这要求每一个生产环节的参与者,都能将质量安全内化为职业本能,将诚信经营升华为价值追求。唯有让敬畏规则、尊重权益成为深入骨髓的企业文化,让“舌尖上的安全”成为不可触碰的底线,才能从根本上杜绝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
从涉事酸菜的被查处可以看到,监管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始终高悬。然而,最坚固的防线,理应建立在每一位生产者的心中。当诚信成为行业共识,当责任贯穿生产过程,市场的运行才能更高效,社会的信任链条才能更牢固。酸菜池理应沉淀的是时间与工艺的味道,而不应是道德与信任的渣滓。守护千家万户的餐桌安全,就是守护我们共同的社会契约,这需要监管的刚性,更需要源自每个环节、每个从业者内心的那份不容玷污的诚信。唯有如此,才能让每一口酸菜都承载着匠心与责任,而非担忧与质疑。(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刘海军)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