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莫让敬老沦为“数字表演”

2025年10月28日20:45

来源:大河网

当重阳节的祝福在朋友圈刷屏,当电商平台的“适老商品”销量暴涨,人们仿佛置身于一个前所未有的敬老时代。然而,这场看似热烈的敬老潮,正悄然演变为一种新型的“数字表演”。

不是吗?现实中,隔着屏幕的问候代替了真实拥抱,智能设备的馈赠掩盖了情感缺席,月月用手机转两个钱代替了回家探望……殊不知,真正的敬老,需要打破数据堆砌的虚假繁荣,在技术洪流中守护人性的温度。

点赞不如陪伴,破除“云端尽孝”的幻象。子女在社交媒体上抒发思亲之情,给父母购买最新款的智能产品,这些行为往往只是自我安慰的仪式。对老人而言,他们不需要成为子女“孝心展演”的素材,而是渴望触摸真实的温暖。曾有一位独居老人对着智能音箱反复练习语音操作,只为能顺利拨出儿子的电话;还有老人将网络购物教程抄满笔记本,却始终等不到子女亲手教她的那个下午。其实,技术本应拉近距离,但当它成为亲情的替代品时,反而筑起了更高的围墙。

数据不如记忆,重拾“琐碎日常”的价值。企业热衷于开发养老大数据平台,政府着力建设智慧养老系统,这些宏观举措固然重要,但敬老最动人的部分,永远藏在不被算法记录的细节里。是女儿记得母亲喝粥不放糖的习惯,是儿子察觉父亲老花镜又加深的度数,是孙儿握着祖父颤抖的手教他扫码付款的耐心……这些无法被量化的瞬间,比任何智能设备都更能抵御岁月的荒凉。当社会过度追求养老的“数字化升级”,着实更需警惕那些在技术优化中被消解的情感联结。

创新不如守正,平衡“传统与现代”的支点。“时间银行”“互助养老”等新型模式固然值得推广,但若只注重形式创新而忽视本质,无异于舍本逐末。某社区推出“一键呼叫”服务,却因老人习惯性保留纸质通讯录而形同虚设;养老机构引进智能体检设备,却少了医护人员握着老人手聊家常的环节。真正的敬老,需要我们在创新中坚守“人的尺度”,让技术服务于人情,而不是让人情适应技术。

在这个被数字重构的时代,敬老需要的不是更智能的解决方案,而是愿意为老人停下脚步的耐心;不是更庞大的数据库,而是铭刻在心的生活印记。当你放下手机认真听父母讲述陈年往事,当你拒绝用快递代替见面,当你愿意为少数不熟悉数字支付的老人保留现金窗口……这些看似“落后”的选择,恰恰构成了敬老最坚实的底座。重阳的深意,终究要落在对生命本身的理解与尊重上,而不是漂浮在虚拟世界的孝心表演中。(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朱波)

责编:孙华峰   编辑:赵地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