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各地柿子迎来大丰收,从河南禹州的柿子文化节到新昌兢山的柿子工坊体验,借柿子丰收举办的节庆活动纷纷登场,在这个秋天成功“出圈”,为许多乡村带来了大量的客流量。
然而喧嚣过后,值得我们深思的是:当打卡的快门声停止,社交媒体上新的热点出现,那些由柿子带来的短暂关注,能否真正沉淀为乡村发展的持久动力?问题的答案,在于乡村能否将转瞬即逝的“流量”,通过精心的设计和长线的运营,转化为稳定长久的“留量”。
首先,单一的采摘、拍照体验容易让游客感到“一次性”,所以,打造立体的“柿子+”体验场景,是留住游客的第一步。以赣州为例,当地以音乐节为契机,把游客引进来后,将活动票根打造为“城市通行证”,凭票享受住宿、餐饮、景区免门票等多项优惠,成功让观众留下来,去深度体验当地文化。对于柿子节而言,也不应只满足于“卖柿子”,更应将柿子的甜蜜与秋日登山、古道徒步、特色民宿乃至手作课程巧妙结合,打造“秋日柿子专题游”,让柿子成为开启深度乡村体验的钥匙。当游客有了更多“留下来”的理由,短暂的流量才能找到沉淀的容器。
其次,再新颖的体验也需要坚实的产业根基来承接与固化。把游客留下来后,若没有优质的产品与服务作为支撑,只会让游客觉得空有花架子,最终还可能会被流量反噬。这就要求乡村在吸引游客眼球之后,迅速修炼“内功”:提升旅游接待能力,优化食宿服务质量,着力发展柿饼、柿子醋、柿子文创等衍生产业,把一时的“采摘季”转变为长久的乡村品牌。通过全链条的品质升级,将游客初次来访的好感,转化为对某某村乃至某某县的长期信任。这份信任,是抵御市场波动、实现从“网红”到“长红”的最坚实的力量。
最后,最深层次的“留量”,往往超越物质与体验,根植于情感上的共鸣。乡村最动人的力量,藏在漫山红柿子背后,那独属于乡土文化的农耕智慧和乡土故事中。所以,采柿子,采的是村民与柿子树的长久牵绊;买柿饼,买的是独特的制作手艺。当村民与游客之间从简单的买卖关系,转变为具有共同的记忆与情感的朋友;当这片土地从千篇一律的打卡地变为游客的“精神故乡”,游客便不再是匆匆过客,而是主动传播乡村故事、期盼再度归来的“代言人”。
从吸引“流量”到沉淀“留量”,恰似一场需要长期投入的耕耘。我们播下精彩节庆的种子,用持续优化的体验去浇灌,以扎实的产业根基去滋养,以真诚的情感互动去维系。最后,才能收获广泛好评与持续发展的甜美果实,让乡村文旅不再局限于一时的丰收,实现年年岁岁的“柿柿如意”。(浙江财经大学 袁嘉慧)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