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西临汾某博主因在公交站拍摄帮扶老人、维持秩序等“助人为乐”视频走红,被网友称为“站台主理人”,但其账号自封“临汾市公益形象大使”的头衔遭官方否认。
不可否认,流量为公益传播提供了新可能。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单纯的善意举动若无人知晓,其影响力往往局限于小范围。这位博主通过视频记录公交站的助人瞬间,将“帮扶老人”“维护秩序”等微小善举放大到公共视野中,不仅让更多人看到城市里的温暖,也能带动他人效仿,形成“见贤思齐”的良性氛围。从这个角度看,流量是公益的“扩音器”,能让善意突破地域与圈层的限制,传递更广泛的社会价值。正如网友所言,“要是我家长辈在外面被这样帮忙,我会很感谢”,视频所传递的共情力,正是流量赋予公益的独特优势。
但当流量成为首要追求,公益的初心便可能被稀释。争议的焦点,在于博主自封“临汾市公益形象大使”的举动。官方明确否认授予该称号,这一细节暴露出部分创作者对“流量密码”的过度追逐——用看似权威的头衔包装自己,用“公益”标签吸引关注,本质上是将善意异化为博眼球的工具。更值得警惕的是,当公益行为与镜头绑定,“表演性公益”的风险便随之而来:助人是否为了镜头而存在?帮扶动作是否经过设计?当观众开始怀疑“善意的真实性”,公益本身的公信力便会受损。此前网络上出现的“摆拍助农”“作秀扶贫”等事件,正是因为流量凌驾于善意之上,最终让公益沦为闹剧,消耗了社会对公益的信任。
其实,公益与流量并非对立关系,关键在于以何种姿态对待两者。真正的平衡,应当是“以善意为内核,以流量为载体”,而非本末倒置。公益的核心永远是“解决问题”,而非“展示善意”。就像临汾这位博主,若能专注于公交站的实际需求——比如持续帮助不熟悉线路的老人、协助维护站台秩序,即使没有“公益形象大使”的头衔,其行为本身也会获得认可;若能借助流量优势,呼吁更多人关注公共空间的帮扶需求,甚至推动相关部门完善站台服务,流量便能真正成为公益的“助推器”。相反,若执着于用头衔、标签制造话题,忽视善意的本质,再高的流量也只是昙花一现,甚至会引发公众反感。
对于公众而言,面对“流量公益”也需保持理性判断。一方面,我们不应因个别“表演性公益”的案例,否定所有借助流量传播的善意——毕竟多数记录者的初衷仍是传递温暖;另一方面,也需警惕“头衔崇拜”与“标签陷阱”,不被表面的光环迷惑,而是关注公益行为带来的实际价值:是否真正帮助了他人?是否改善了某个问题?唯有以“实效”为标尺,才能让流量公益回归本质。
临汾“站台主理人”的争议,为所有公益参与者敲响了警钟:流量是把双刃剑,用好了能让善意照亮更多角落,用偏了则会让公益在镜头下变味。在流量时代,我们需要的不是“包装精致的善意”,而是“真实落地的温暖”;不是“博眼球的头衔”,而是“解难题的行动”。唯有守住公益初心,让流量服务于善意,而非让善意屈从于流量,才能让每一份温暖都经得起镜头的审视,也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广西大学 刘映灿)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