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的浪涛还没平复,美国的“尼米兹”号航母就带着两架战机坠毁的尴尬掉头返航。30分钟内接连损失“海鹰”直升机和“超级大黄蜂”战斗机,这样的巧合足以让各种猜测发酵,但比起电子战攻击的阴谋论或是燃油污染的单一归因,这起事故背后更是美军霸权机器的深层锈蚀。
最先提出的阴谋论总带着戏剧色彩。有人猜是神秘的电子攻击,有人联想是网络入侵,连英国智库都跟着渲染地缘竞争背景下的“被击落可能”。但这种说法更像军迷圈的想象,特朗普说不是人为破坏,美海军官员也否认恶意行为。毕竟航母运作体系复杂,真要通过外部攻击在半小时内精准击落两种机型,技术难度堪比精准狙击。
燃油污染的说法似乎有迹可循。“尼米兹”号用的JP-5航空燃油要经过多重过滤检测,但该航母之前就发生过燃料管道泄漏污染饮用水的事,当时船员清理水箱时甚至都不知道里面有JP-5,管理混乱可见一斑。不过话说回来,美军燃油补给有一套标准流程,真要出问题应该早有征兆,把两起事故全归给燃油,更像给外界一个暂时的交代。
其实,最藏不住的是“尼米兹”号的老态。这艘服役50年的航母明年就要退役,出海部署7个月刚从中东应对胡塞武装回来,设备磨损早到了临界点。就像老机器连轴转不停歇,零件迟早要出问题。更要命的是人员状态,飞行员年均飞行时长连200小时的标准都达不到,只有130小时左右,加上长期高压部署,疲惫之下操作失误的风险自然飙升。
这不是美军第一次出状况。过去一年,“超级大黄蜂”已经摔了7次,“杜鲁门”号航母更是接连损失战机,要么被自家导弹误伤,要么因规避动作甩飞,要么拦阻系统故障坠海。这背后是美军全球部署的摊子铺得太大,造船业跟不上维护需求的深层问题。如“华盛顿”号维修拖延,“斯坦尼斯”号在船厂白等两年,能用的船越来越少,只能让老舰硬撑。
说到底,南海坠机不是偶然事件,是美军霸权透支的必然结果。总想当国际警察,在全球各地炫耀武力,南海、中东连轴转,兵力紧张、装备老化、人员疲惫的问题全堆在了一起。“尼米兹”号的谢幕之旅摔了两架战机,与其说是哪个零件坏了,不如说是这套过度扩张的霸权体系终于在持续的高压下露出了难以掩饰的裂痕。
接下来的调查或许会给出一个具体结论,可能是燃油,可能是维护,但这些只是表象。真正该警醒的是,再强大的军事机器,也扛不住无节制地消耗和透支。南海的浪涛记下了这次坠机事件,也记下了一个帝国军力疲惫的瞬间。(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罗登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