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近年来编外人员“腐败”案件呈高发态势:有人借证照审核之便收受“感谢费”,有人篡改社保系统信息大肆敛财,有人在执法协助中变相索要“好处”……这些无编制却掌握一定权力的人员已成为“微腐败”高风险群体,又因游离于监管边缘,更易成为“漏网之鱼”。

编外人员违纪违法,原因十分复杂。个人层面,部分编外人员因“非在编”身份产生了“权责脱钩”的错误认知,缺乏对岗位的责任心和对公共权力的敬畏心,抱有“法不及编外”的侥幸心理,降低了自我要求、自我约束;同时,部分编外人员法律意识淡薄,再加上职业发展通道不畅、薪酬偏低,抱着“短期捞一把”的心态选择了铤而走险。从岗位层面看,编外人员多集中在接触群众、掌握一定实际操作权的岗位,部分单位对编外人员的权责界定模糊,安排工作不做区分,业务流程规范不够,导致编外人员不清楚权力边界,缺乏规范操作的意识,也给权力滥用留下可乘之机。监管层面,一些单位存在“重在编、轻编外”的倾向,对编外人员的日常监督管理“宽松软”,甚至在编外人员违纪违法时以“开除”作为解决措施,变相传递了“编外不担责”“大不了开除”的错误信号。
编外绝不是法外。《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早已将编外人员纳入监察范围。司法实践中,只要从事公务、行使公权力,就会被认定为“国家工作人员”,就要承担法律责任。多地涉案编外人员被依法处理,已有力证明“法不因人而异”。
堵住编外人员管理漏洞,需重点从“入口”“日常管理”“重点”三个方面协同发力,系统施策。
严把“源头选拔关”。要坚持高标准,招聘编外人员时既要考察业务能力,更要审查思想品德、信用记录,优先选择责任心强、作风正派的人员。同时应确保招聘流程做到公开透明,避免“人情招聘”,从源头筛选出符合公共服务要求的人选,防止“带病入职”。
守好“日常管理关”。要加强日常教育管理,定期开展法律法规、纪律规矩培训,常态开展案例警示,让编外人员清楚“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要强化激励引导,建立完善编外人员考核机制,将服务质量、纪律表现与薪酬、续聘挂钩,优化编外人员职业发展路径;要畅通群众监督渠道,通过热线、信箱、扫码评价等方式收集问题线索,对苗头性问题及时提醒纠正,让监管时刻“在线”。
把牢“重点防控关”。针对执法辅助、财务、窗口服务等风险较高的岗位,要“一岗一清单”明确编外人员权责范围,严禁超权限操作;要对重点人员加强关注,定期开展廉政谈话、廉政风险点排查,做好风险预警;要严肃问题追责,衔接单位管理与纪检监察,一旦发现编外人员,均要依法依规严肃处理,杜绝“内部处理”“降格处理”,以有力问责形成震慑,让“编外非法外”的观念深入人心。
编外人员大多身处基层一线,往往是群众接触政府服务的“第一人”,其作风好坏直接关系治理成效,其违纪违法行为直接侵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严重损害政府形象和公信力。必须以有力举措破除“编外特殊论”,让监管覆盖每一个行使公权力的岗位,真正维护好群众利益与政府公信力。(李一言)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