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柿树上的文明刻度

2025年10月30日09:36

来源:大河网

霜降已过,安徽颍上县城五千棵柿树再度缀满橙红。这满城“灯笼”高悬枝头二十余载,静候南迁的羽客,而不是落入人的箩筐。当公家的果实能在无人看管下年年红遍街巷,岁岁静待鸟食,这抹动人的暖色所映照的,早已超越生态保护的范畴,它犹如一泓清泉,映照出当地公民素质的澄澈与公共精神的高蹈。

这绵延二十一年的温暖“约定”,首先是一场对公共资源传统治理逻辑的静默革新。在寻常叙事中,无人看管的公共果实往往难逃“公地悲剧”的命运,或被路人随意私采,或在“不拿白不拿”的集体无意识下消耗殆尽。然而,颍上的柿树却走出了这一困境。地方林业部门与广大居民以“为鸟留果”为共识,将公共资源的使用权慷慨让渡于自然生灵,实现了从“为人所用”到“与鸟共享”的升华。地方主管部门的引导固然重要,如果没有广大市民内心的认同与行为的自律,这份“约定”能断难延续二十一载春秋!显而易见,这每一颗安然悬挂枝头的柿子,都是公民公共精神与契约精神无声却有力的宣言。

进一步审视,这满树红柿也是衡量社会文明水位的一枚精准浮标。古人云“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是传统德治社会的理想图景。而今日颍上“果悬于市,专供鸟食”的景象,为管仲故里、皖北水乡这一古老城市注入崭新的时代意涵。它生动表明,文明的至高境界,不仅在于人际间的诚信有序,更在于整个社会对自然万物所怀有的那份深情与谦卑。当一地民众能自觉呵护越冬的候鸟,视其为城市共同体的尊贵客员,其所展现的,是一种超越物质功利、发自内心的善良与宽容,是公民素质从“勿施于人”到“惠及鸟兽”的美丽飞跃。

颍上那累累红柿,早已超越了果实的物质范畴。它是信诺的象征,也是自然的礼赞,更是文明的诗篇。它无声诉说着:一座城市的品格高度,不在于其楼宇之摩天,而在于其公民能否为天空的过客留下累累硕果;一个社会的和谐程度,不仅系于人际的融洽,更系于人与万物能否共谱生命的和弦。这抹冬日里最暖的色调,这笔无需言说的文明财富,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细细品读,深深思索。(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卞政)

责编:孙华峰   编辑:谭敏  审核 :莫韶华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