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菜可以预制,调研不可以

2025年10月30日11:28

来源:大河网

现如今走进超市,琳琅满目的预制菜成了不少人的“厨房帮手”。菜品的预制化是工业标准化生产的产物,但党政机关的调查研究绝不可“预制化”,而需走出办公室、走进第一线,捕捉那些未被“包装”的实情、倾听那些发自内心的诉求。

调研“预制化”本质是形式主义的变种,比如“路线预设式”调研、“拍照打卡式”调研,更有甚者将调研异化为观光游览。这种“预制化”调研产出的报告脱离实际,用这样的成果指导工作,必然导致政策与实际脱节。

深入一线调研,才能摸到发展的“真脉搏”。台州市路桥区立新社区推进基层治理升级的过程中,社区党委书记王婉不带预案、不踩“点”,用脚步丈量社区每个角落,走进出租房、老旧楼栋、社区服务中心,让治理举措既贴合村改社区的复杂实际,又精准对接居民需求,让“民心相聚”的治理理念落地见效。

贴近群众的调研,方能回应群众的“真诉求”。吉安市长塘镇开展基层治理时,镇村组三级党员干部组成调研队,以“板凳会”“品茶会”的形式走进农家院、企业车间,不设交流门槛,听群众讲秸秆禁烧的顾虑、房屋排查的难题以及养老服务的期盼等,让群众愿意讲真话,也让镇里精准掌握了民众的急难愁盼。

调研的价值终究要体现在成果转化的实效上。王婉的调研能破解社区治理难题,关键在于把发现的问题转化为“民心橱窗”“健康合伙人”等具体服务举措;长塘镇的调研能纾解民忧,核心在于将收集的建议变成纠纷调解、代办服务等实际行动,若调研结束就将成果“束之高阁”,即便收集海量数据,也是“纸上谈兵”。

菜品的“预制”是满足工业生产效率的需要,而调研的“鲜活”则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必然要求。唯有摒弃“预制思维”,才能让调研真正成为破解难题的“钥匙”、联系群众的“纽带”,为高质量发展注入精准动能。(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陈奎元)

责编:孙华峰   编辑:杜若森  审核 :莫韶华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