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各级政府纷纷开设了政务网站、领导信箱、热线电话、官方微博等,已成为政府了解社情民意的新渠道、人民群众表达利益诉求的新途径、促进民生问题解决的新载体和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新阵地,实现了政府“问计于群众”和群众“问需于政府”的有机统一。然而,笔者在调研中却发现,有些政府的职能部门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不知道是怕麻烦还是根本上就不想解决,对群众的诉求总是不那么重视,解决起来也不那么给力,当有媒体过问或群众追问时,则回复“正在走程序”。正是这个“正在走程序”,似乎成了有关部门应对群众诉求的“万能回复”。
当然,“正在走程序”也许是事实,因为“走程序”是确保工作规范、权责明晰的必要环节,也是依法行政、科学决策的重要体现。如果说群众反映的事件、投诉的事件较为复杂,不是一两个部门或短时间就能解决的,相关部门进行调查的确需要一定时间,做出处理决策也的确需要一个过程,此时回复“正在走程序”群众也能够理解。但对于那些几乎是“明眼人都能看出真相”的事件仍回复“正在走程序”,恐怕就有点忽悠老百姓的感觉了。因为此时的“正在走程序”,充满着莫名的神秘感,可以“万能”地回复公众的任何投诉,也可以挡住任何“为官不为”的质疑,更可以搪塞一切媒体的追问。一句话,“正在走程序”可以成为有关部门或有关领导干部为官不为、懒政怠政、敷衍民意、推诿扯皮的挡箭牌,成为公开处理进展甚至公开处理结果的无形屏障。
群众利益无小事。群众的一桩桩小事,是构成国家、集体大事的细胞,小的细胞健康,大的肌体才会充满生机与活力。所以,要终结“正在走程序”这个“万能回复”,需要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与民生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的负责人进一步强化群众观念和职责意识,建立与群众“零距离”的沟通渠道,做到民有所需,就有所想;民有所呼,就有所应;民有所难,就有所解。对群众的诉求,能够解决的问题积极协调相关部门、人员去落实;因条件暂时不具备而一时不能解决的要积极向群众解释,并努力创造条件尽快解决;对违反政策根本不能解决的也要向群众细致耐心地讲明政策规定,群众自然也会理解。同时,各级组织部门应建立完善更加科学的干部使用考核机制,改变过去看推荐材料、听述职报告、指定谈话对象等做法,采取背靠背的民意测验,开门进行群众谈话,以了解被考核干部的群众基础、实际政绩,从而让群众眼中的“好干部”得到重用。对那些存在拿“正在走程序”敷衍群众诉求、无视群众困难、推脱自己责任的干部及时给予诫勉谈话,对问题严重者给予处分,并令其早日“下课”。(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袁文良)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