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有网友爆料称“湖南永州市道县一长征英雄烈士墓成了养鸡场”,“请给我们英雄一个干净整洁的家园”,恳请当地相关部门关注。当天下午,记者从道县有关部门证实,网友反映的烈士墓位于道县审章塘乡境内,目前正在整改。
湖南永州道县审章塘乡一烈士墓地被曝成为养鸡场,这座2019年翻建的无名烈士墓,由乡、村“共管”,其实处于谁也不管的境地,造成两个月未发现有人养鸡的情况。审章塘乡对烈士基地管理的缺失和农户一句“快过年了养点鸡,所以圈起来养鸡了”,折射出对先烈墓地的轻慢和亵渎。若事件仅止步于应付性整改,让整改流于形式,类似问题仍会反复上演。
湖南永州道县,古称道州,地处湘粤桂三省区交界之地。在中国革命战争期间,红七军、红六军团、红一方面军(中央机关、中革军委)、红三十四师、红二十四师等先后五次过道州,在道州历经大小战斗110余次,其中著名战斗31次,红军战士的鲜血洒遍道州热土。道县曾于2022年把全县12个乡镇和街道的319座零散烈士墓,全部迁移到烈士纪念园。但令人不解的是,缘何至今仍有个别烈士墓地被忽视,且处于疏于管理的境地。
姑且不论是出于何种原因致使部分先烈墓地“被散落”,但被“习惯性漠视”就不应该了。显而易见,所谓乡、村“共管”机制在实践中沦为责任真空,基层干部巡查时“未发现情况”和农户“未考虑细致”的说辞,就是管理缺失的明证。责任主体的“模糊化共管”,事实上是“谁都管、谁都不管”。农户将墓地周边圈为养鸡场的做法,映射出英雄精神在乡村的淡化。当烈士纪念设施被等同于普通土地,其承载的红色基因便面临解构风险。这种意识缺位,比设施破损更需警惕。
遍布道县的每一座烈士墓,都承载着血与火的记忆,是红色基因的“活化石”。守护烈士纪念设施,需从制度和意识双向发力。一方面,应推动零散烈士墓集中迁移,以“应迁尽迁”破解分散管理难题;另一方面,集中化管理并非终点,而是标准化保护的起点。应强化基层巡查与检察监督,对失职行为启动问责程序,让公益诉讼成为保护利剑。更为重要的是,要通过“红色讲解员进村”“烈士故事微课堂”等形式,唤醒公众对英雄的敬畏,大力营造崇尚英雄、敬仰先烈、关爱功臣的浓厚社会氛围。
红色基因的传承,不在口号,而在行动。唯有以制度筑牢防线,以行动传递敬意,方能让烈士安息,让后人铭记。整改,必须动真格;守护,绝不走过场。农户主动避开墓地建鸡舍,当地“给英雄一个干净家园”,才是真正地整改到位。唯有在制度完善与意识提升上下足功夫,让每一座烈士墓都成为不可侵犯的精神地标,方能告慰先烈英灵。
烈士墓地变成养鸡场,整改不能走过场!整改若未触及保护机制缺失和崇敬意识淡薄,便沦为形式主义的“遮羞布”。唯有触及制度和灵魂,才能从根本上真正解决问题。(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王同文 许华凌)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