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声丨20厘米落差里的民生考题

2025年10月31日19:50

来源:大河网

当台湾歌手郑智化发表的“连滚带爬”的控诉与机场监控视频画面形成强烈对比,这场舆论风波迅速从个人维权事件升级为公共议题的讨论焦点。尽管当事人最终为自己情绪化的言辞致歉,机场也相应推出了增配保障人员、试点连接装置等整改措施,但事件所揭示出的残障群体出行难题,远比20厘米的登机高度差距更值得我们深入反思。

残障保障的核心矛盾在于规范刚性与服务柔性之间的失衡。深圳机场声称“20厘米高度差”符合安全操作规范,这一解释虽然表面上看似合理,却暴露了服务设计中对残障群体需求的忽视。正如脱口秀演员黑灯所言,强制进行“不便通道”的协助,本质上是对个体尊严的漠视。《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实施已满三年,民航局也发布了专项指南,然而,从郑智化提及的南京机场拆轮椅、新疆机场扣拐杖等事件来看,法规在实际执行中仍面临显著的“最后一公里”障碍。这种障碍并非源于技术上的缺失,而是服务理念中“合规优先”对“需求优先”的挤压所致。

公众人物的发声争议,折射出残障议题的舆论困境。郑智化“连滚带爬”的表述虽有夸大,却意外引发了社会对残障人士出行的关注——中国8500万残疾人中近三成肢体残疾,但由于设施滞后,他们鲜少出现在公共空间。令人遗憾的是,舆论焦点一度从“如何优化服务”偏移至“表述是否真实”,忽视了事件背后残障群体面临的普遍困境。当网友争论“是否有人协助”时,恰恰忽略了一件事实,真正的无障碍保障,应让残障者无需“特殊协助”即可自主通行,而非在他人搀扶中完成“有尊严”的出行。

此次发声的真正价值在于推动隐性的保障缺失转化为显性的改进动力。深圳机场的整改措施值得肯定,但仍需警惕出现“头痛医头”的短视思维。从长远来看,残障保障需要构建长效的治理体系。在设施层面,亟须推动登机车连接装置等适配设备的普及;在制度层面,可以建立“合规性”与“便利性”的平衡评估机制;在意识层面,可以将残障视角纳入服务设计的重要环节。唯有如此,才能使保障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前置”。

郑智化的致歉虽为这场舆论风波画上了句号,但是残障保障的进步不应止步于此。20厘米的高度差或许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进行弥补,但观念上的“高度差”更需要我们持续地努力去消弭。只有公共服务真正实现“无障碍”而不仅仅是“有协助”,残障群体的出行尊严不再依赖于公众人物的情绪化发声来维护,这才是社会文明最为坚实的底色。(山西大学 武一丹)

责编:孙华峰   编辑:杜若森  审核 :莫韶华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