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来自中国、登上波特兰开拓者的NBA新秀,杨瀚森肩负着沉甸甸的期待。从山东淄博走向美国,他所承载的不仅是个人的突破,还有中国球迷、媒体与市场的寄望。然而目前来看,他的这段旅途并非一帆风顺。
从背景来看,杨瀚森此前在中国联赛及青年赛场成绩亮眼,他在CBA青岛队曾表现出篮板、盖帽、助攻等多维能力。在选秀中被第16顺位选中,也显示出外界对其未来潜力的认可。但从新秀之初进入NBA,现实远比期待复杂。媒体指出,他在季前赛中展现了闪光点,如传球能力、视野、对比中国赛场较强的身体条件和身高优势,但也存在明显问题,防守脚步慢、对抗强度不足、失误较多、适应节奏与体能要求还有距离。换言之,他还有很大潜力,可当下表现尚未达到外界给予的期待。他目前的状态与“代表中国出征NBA”之间,还是有一定落差。
NBA的赛场与中国赛场在强度、节奏、防守硬度、替补轮换、战术细节等方面差距极大。一个在中国表现优秀的新秀,进入NBA并不能立即适应并成为稳定贡献者。作为19岁出头的大个子,他仍在成长。“I’m really a rookie at everything when you consider how far I’ve come to be here.”(我真的在很多方面都是新手)这句话其实说明他自己也意识到前路漫长。因此,在评价他的表现时,我们既不能因为起点高就苛求发挥完美,也不能因此忽略他真实存在的短板与调整期。
杨瀚森此次赴美的情境非常特殊。他不仅是一个新人,同时还是中国篮球界备受关注的代表人物之一。媒体报道指出,他“带着中国和中国球迷”的目光来到NBA。这种身份意味着每一个动作都会被放大解读。
他所处的球队处于重建期,自己也是发展型角色,而不是立刻承担领袖责任。这种双重身份本身就充满矛盾。你既要表现出色,以不辜负“高顺位中国球员”的期待,又要谦逊地从基础做起、接受角色限制。这对于任何一个20岁左右从亚洲赛场跨入NBA的球员来说,都是很高门槛。
此外,还有文化适应、语言沟通、生活节奏、媒体曝光、社交媒体舆论等外部因素影响。比如,他自曝最初英语几乎一句不懂、刚到美国要从生活琐事做起。他对新环境还在适应中。适应期的表现波动,理应被理解。这种复杂情况下,出现短暂起伏是可以预期的,并不意味着失败。
伴随着杨瀚森赴美,国内网友、媒体给予了大量关注与期待。但最近也有声音指出,他“赛后赴约吃饭”“与女朋友外出”等行为被部分网友批评为“不专心”“不敬业”。网友不应该将场外行为放大化,更不应该将场上表现与私生活混为一谈。
球迷本希望他在赛场上爆发,一旦成绩尚未大幅提升,便将其私生活作为“失误”或“放松惹祸”的证据。这将球员与完美偶像混同。如果他只是正常社交、正常生活,而非明显违反训练或团队纪律,就将其行为与职业表现直接挂钩,有失公允。当然,若确有训练懈怠行为影响团队,那批评有其合理性。但从公开资料来看,目前并无确凿证据表明其生活方式已严重影响比赛参与或训练态度。
中国球迷对他寄予厚望,这很好,但也要避免一蹴而就的心态。NBA是世界顶级职业联赛,很多曾经在本土表现极佳的球员进入后也经历过磨合期、低迷期。给予耐心并从成长的维度看问题,会更有建设性。比如,关注他每场比赛的进步比单纯看得分更有意义。
关于支持与批评的边界,球迷既是支持者,也是监督者,但关键是以建设性态度为主。在他发挥好时,为其喝彩,在他遇阻时,提供理解与耐心,而不是迅速上升到“责怪”“贬低”的情绪。很多时候,年轻运动员在异国他乡的发展比我们想象更为复杂。作为球迷,我们应该陪伴其成长。
对于中国球迷来说,他的美国之路不仅是他个人的挑战,也是中国篮球、海外华人运动员的挑战。我们既应怀有期待,更应保有耐心、理性与包容。换句话说,要相信过程比短期结果更能说明问题。
就像他自己在信中写的:“I’m really a rookie at everything when you consider how far I’ve come to be here.”(我真的在很多方面都是新手)这份坦诚,值得我们尊重。若中国球迷能从“我想你成功”转变为“我相信你在成长”,那对他而言,或许就是最好的支持。(山东大学 远泳棋)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