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声丨我们是如何失去少年心气的

2025年11月01日11:06

来源:大河网

“少年心气是不可再生之物。”这句话在社交媒体上的突然走红,引发了跨越代际的集体共鸣。这让我们不禁想起王小波在《黄金时代》中的那段话:“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这段文字之所以能穿越时空依然打动人心,正是因为它精准地捕捉到了少年心气的真谛——那种对生命最纯粹的渴望,那种相信世界会为自己敞开的笃定。然而,曾几何时,这种渴望和笃定,正在从我们的生活中悄然退场。

少年心气,是那个相信“一切皆有可能”的自己,是敢于在深夜畅谈理想的激情,是面对不公时敢于发声的勇气,是为了一个创意可以彻夜不眠的热忱。就像王小波笔下那个二十一岁的青年,我们也都曾有过想要拥抱整个世界的奢望。然而,这份心气正在被日益精密的得失计算所取代。我们学会了在开口前先权衡利弊,在行动前先评估风险。曾经那个敢想敢做的少年,变成了处处小心的成年人。“想变成云”的浪漫,让步于“不能走错一步”的现实考量。

这种转变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在应试教育的长期规训下,我们早已被训练成追求标准答案的机器。进入社会后,职场的内卷文化让我们疲于奔命。房贷、车贷、育儿成本,更让“想变成云”成为一种遥不可及的奢望。在这样的重压下,理想成为奢侈品,纯粹变得不合时宜。更令人忧心的是,这种精神钙化正在成为新的“常态”。当一个年轻人选择稳定而非追随内心时,我们称之为“成熟”;当有人放弃理想向现实妥协时,我们称赞其“活得明白”。这种价值评判,无异于对少年心气的集体扼杀。

失去少年心气的代价远超个人层面。它让创新停留在口号,让改变止步于空谈。一个过早“成熟”的社会,注定会失去前进的活力。当我们都在年轻时就开始重复相同的生活轨迹,这不仅是个人的悲哀,更是整个社会的损失。试想,如果每个人都精于计算、谨小慎微,社会的创造力和进步动力将从何而来?

值得深思的是,少年心气的消逝并非成长的必然,而是特定社会环境下的产物。我们创造的这个过于强调“实用”和“安全”的世界,让那份“想变成云”的奢望无处安放。在这个意义上,“少年心气是不可再生之物”这句话引发的集体共鸣,不仅是对逝去青春的悼念,更是对当下生存状态的无声抗议。

或许我们永远无法回到那个相信“一瞬间变成云”的年纪,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彻底告别少年心气。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我们仍可以为自己保留一些“不合时宜”的坚持:或许是一次追随内心的选择,或许是一个搁置已久的梦想,或许只是保持对世界的好奇与发问的勇气。少年心气或许真的不可再生,但我们可以选择不让它完全死去。

这不仅仅是为了慰藉自己,更是为了一个更开阔的未来。当一个社会还能容纳天真的梦想,还能欣赏不功利的热情,还能为纯粹的理想主义保留空间,这个社会就依然保持着青春的活力。少年心气或许会随着岁月流逝,但它点燃的那些火花,足以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也足以温暖后来者的脚步。(重庆大学 曾雪)

责编:孙华峰   编辑:韩淼宇  审核 :莫韶华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