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专职副主任胡凯红点赞了广东佛山顺德的一桩新婚俗——新人将宾客送来的红包叠一下便原样奉还。这一“请客不收礼”的举动,看似简单,却如同一块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关于乡村习俗与现代文明如何相融的层层涟漪。
红包“一叠一还”,叠掉的是人情负担,还回的是纯粹心意。在不少乡村地区,婚丧嫁娶的人情往来早已偏离本意,异化为“面子竞赛”。红包厚度被当作关系亲疏的标尺,宴席规模沦为家庭实力的展台。村民们碍于习俗,不得不“打肿脸充胖子”,一场喜事下来,有人耗尽积蓄,有人背上债务,原本的祝福变成了沉重负担。而顺德新人的做法,用“叠一下”的动作剥离了红包的物质属性,让其回归传递心意的本质。这种不攀比、不铺张的态度,既减轻了双方的经济压力,又守住了人情往来的纯粹,让乡村交往回归真诚本色。
这一新婚俗的走红,折射出乡村对文明新风的迫切渴望与主动追求。随着乡村振兴的推进,农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精神文明的需求也日益增长。过去那些靠铺张浪费撑场面、靠重金红包显诚意的旧习俗,早已与现代乡村的发展节奏格格不入,更与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相悖。顺德“请客不收礼”的实践,正是乡村群众主动摒弃陋习、拥抱文明的体现。它证明乡村并非传统习俗的“固化地”,而是可以通过群众的自觉行动,孕育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风尚,让乡村文明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反观一些地方,仍深陷人情陋习的漩涡。有的地方婚丧宴席追求“高规格”,动辄几十桌甚至上百桌,造成大量浪费;有的地方人情红包“水涨船高”,从几百元涨到数千元,让村民不堪重负;还有的地方借婚丧事宜“敛财”,把人情往来变成谋利工具。这些旧习俗不仅加重了群众负担,还容易引发邻里矛盾,阻碍乡村精神文明建设。而顺德的实践恰恰说明,破除陋习不需要“一刀切”的强制手段,只要找对契合群众需求的方式,就能让文明新风自然生长、落地生根。
推动乡村习俗与现代文明相融,需要更多“红包一叠一还”式的创新实践。要强化榜样示范作用,将顺德这样的文明案例在全国乡村广泛推广,通过讲述背后的故事、展示实际成效,让群众真切感受到新风尚的益处,激发主动效仿的热情。要完善村规民约,把勤俭节约、文明办事等内容纳入其中,通过村民自治的方式约束陋习,形成“人人守规矩、家家讲文明”的良好氛围。要加强宣传引导,利用乡村广播、文化墙、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阵地,宣传文明新风的重要性,让现代文明理念深入乡村每个角落,让更多村民主动成为新风尚的践行者、传播者。
“风俗者,天下之大事也。”乡村习俗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变迁直接关系乡村文明的走向。红包“一叠一还”的小举动,承载着乡村文明升级的大意义。只要我们持续鼓励文明创新,引导乡村习俗向更健康、更文明、更契合群众需求的方向发展,就能让更多乡村涌现新气象,让乡村精神文明之花越开越艳,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王济川)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