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湖的晨雾中,青头潜鸭悠然划开水面;天鹅洲的夕阳下,麋鹿群踏着金色波浪奔跑。这些曾经远离视线的“湿地精灵”,如今在荆江两岸重新登场,它们不仅是生态好转的见证者,更是大自然对人类修复行动最真诚的回应。

AI图片
十年治理,荆州走出一条从“人水相争”到“人水共生”的转型之路。渔民上岸成为“湿地守护者”,清淤复绿重塑白水滩生态,3800多头麋鹿安家落户,中华秋沙鸭振翅归来——这些变化不是孤立的工程成果,而是“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理念在483公里长江岸线上的生动实践。
尤为可贵的是,生态保护与民生发展在这里实现了同频共振。石首天鹅洲通过种植食源植物、搭建人工鸟巢、发展观鸟产业,既留住了年年来访的小天鹅,也让周边居民端上了“生态饭碗”。这种“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模式,破解了“要保护就不能发展”的二元对立,为全球平原流域湿地修复提供了可复制的“荆州样本”。
就在荆江焕发生机的同时,一场跨越太平洋的对话在武汉展开。长江与密西西比河,两条孕育文明的母亲河,在流域治理的议题上产生了深刻共鸣。当美方分享跨州协作的水质监测经验,当荆州展示野莲恢复净化水质的成果,两条大河的治理智慧在交流中相互映照。
《武汉倡议》的发布,标志着流域治理进入新阶段。信息共享、技术合作,不仅是对两大流域共同挑战的回应,更是对全球生态治理路径的创新探索。密西西比河曾因农业面源污染导致墨西哥湾缺氧,长江也曾面临围湖造田的生态创伤,而今,两条大河都在寻找适合自己的修复之路——这充分证明:有效的生态治理,既要立足本土实际,更要具备全球视野。
从荆江的生态回归到两河的智慧交融,我们看到了大河治理的未来图景。生态修复不是简单的“退”与“禁”,而是通过系统规划实现“保护—利用—增值”的良性循环;全球化时代的流域治理,更需要打破地理界限,构建“经验互鉴、风险共防”的合作网络。
当中华秋沙鸭在洈水湿地振翅高飞,当密西西比河的鲈鱼重返产卵场,这些动人的景象正在向我们传递一个清晰的信号:生态文明建设既是每个国家的责任,也是全人类的共同使命。从长江大保护的“中国答卷”,到跨洋对话的“世界共识”,我们正在重新谱写人与河流的和谐乐章——唯有怀着对自然的敬畏,携手同行,才能让“鱼翔浅底、鹿鸣呦呦”的诗意景象永续流传。
这是一部正在书写的大河文明新篇,其中既有荆江精灵回归的动人故事,也有人类与自然和解的深刻启示。在这部叙事中,每一处湿地的复苏,每一次跨国的对话,都在为全球生态治理提供新的可能。(朱雯雁)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