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无人机撞死大雁,“科技观鸟”不该成生态杀手

2025年11月03日11:35

来源:大河网

近日,在山东东营黄河口候鸟栖息季,一只大雁被低空飞行的无人机撞击后当场死亡。操作者隐匿,设备被悄悄捡走,只留下现场目击者的愤慨与一只逝去的生命。这起看似偶然的事件,实则暴露了在“科技观鸟”热潮下,无序的无人机飞行对野生动物构成的严重威胁与亟待填补的管理空白。

东营黄河三角洲作为“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的重要中转站,本应是候鸟安心栖息的天堂。然而,当越来越多的无人机以“记录美好”之名闯入这片净土,其高速旋转的螺旋桨便成了悬于鸟群之上的利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有保护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的义务。无人机“黑飞”闯入候鸟栖息地,其产生的噪音、视觉干扰会引发候鸟的应激反应,导致其觅食中断、能量消耗加剧,甚至被迫放弃关键的栖息地。直接的物理撞击,如本次事件中大雁的死亡,更是对野生动物种群的直接伤害。若撞伤的是国家一级、二级保护鸟类,其造成的生态损失将更为惨重。

我们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其核心是尊重与敬畏,而非为了获取一张与众不同的照片或视频,就可以肆意惊扰甚至伤害这些与我们共享地球的生命。东营黄河口候鸟的壮观景象,是多年生态修复与保护努力的成果,不应被无人机的轰鸣所破坏。将“鸟浪”视为纯粹的摄影背景板,为了追求极致视角而将飞行器强加于鸟群之中,这是一种扭曲的欣赏,与真正的生态观鸟背道而驰。

当然,人们拥有使用科技产品记录和分享自然之美的权利。但由于无人机的特殊性,其无序飞行不仅威胁候鸟,也常常伴随着未经报备的“黑飞”行为,这无疑是对保护区管理规定的公然挑战,也侵犯了其他静心观鸟者和爱鸟人士享受自然宁静的权利。现场民警“警力一撤,就有人偷偷飞”的坦言,客观上也揭示了一个现实,在生态保护意识日益深入人心的当下,这种自私且危险的“观鸟”方式,已经与社会的文明进程格格不入,并极易催生漠视规则、破坏生态的不良风气。

对于此次事件,当地保护区管理站、派出所及文旅部门的回应不可谓不迅速,不仅加强了巡逻劝导,并表态将推动禁飞区设立。但正如网友所指出的,官方组织的摄影比赛中仍然出现无人机俯拍作品,这是否也传递了矛盾的信号?这样的管理滞后,不仅潜藏着破坏生态平衡的风险,也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不相符,理应被更科学、更严谨、更富敬畏心的生态旅游管理模式所取代。

为此,监管的强化与规则的细化迫在眉睫。一方面,保护区及文旅部门应尽快协同空管部门,推动在核心栖息地、繁殖地和主要觅食区科学划定禁飞区或限飞区,并确保规定公开透明、执行有力。另一方面,对于各类观鸟、摄影活动,应明确倡导生态优先的伦理规范,将不干扰野生动物作为不可逾越的底线。同时,通过加大宣传、设立警示标识,并辅以必要的技术监控与严厉的惩戒机制,让无序的黑飞行为无处遁形。

让“科技观鸟”回归工具本位,让无人机在生态保护划定的红线外飞行,这不仅是对野生动物的基本仁慈、对生态安全的高度负责,也是一个社会生态文明素养的直观体现。守护候鸟迁徙的翅膀,需要我们共同收起那些鲁莽的“翅膀”。(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绵一评)

责编:孙华峰   编辑:韩淼宇  审核 :刘杨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